朱元璋創業史:小公司的大戰略
朱元璋創業史:小公司的大戰略
文丨《那些年》悅悅
古人說: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意思就是,看問題要目光長遠、著眼全面。在元末,許多起義軍團隊都曾在短時間內盛極一時,之后卻迅速凋零,如同曇花一現。最后突出重圍、平定亂世的,卻是朱元璋這個綜合實力排不到前三的小團隊。而讓他成長為新巨頭的,是16年間從不停歇的戰略籌謀。
找好根據地
元朝末年,農民軍起義風起云涌。1355年,在參加起義軍后的第3年,朱元璋就從一名小兵成長為統帥,帶領自己的隊伍活躍在淮西一帶。
朱元璋先后經營過定遠、滁州、和州等地。很快,初創階段的他就迎來了一個“硬核”難題——根據地太小,拳腳施展不開。之前的根據地,要么地理位置不佳,要么缺糧少食。要想發展,他需要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此時,朱元璋的東、西、北面都是實力超強的對手。綜合種種情況,朱元璋很快就和帳下的眾多將士謀臣達成了一致:往南打,目標——集慶(今南京)。
此時,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大舉北伐,在北方戰場上和元軍主力戰斗正酣。另外幾個實力較強的起義軍也吸引了元軍不少的火力。強手們忙著纏斗,朱元璋瞅準時機,很快南渡長江,拿下長江沿線的產糧要地——太平。
攻下太平后,集慶就在眼前!集慶自古為龍蟠虎踞之地。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享有運河之利,經濟富庶;還是東南地區的軍事、經濟中心。占據集慶對朱元璋來說是一次豪賭。贏了,得到一塊發展寶地;輸了,或許就此折戟沉沙。
盡管遭到元軍的圍剿,1356年,在第三次進攻后,集慶終于被朱元璋收入囊中,并被更名為“應天”。
應天對朱元璋有多重要呢?朱元璋曾這樣說:“金陵,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應天,從此成了朱元璋的根據地,也是他成就天下之功的新起點。
低調謀發展
攻下應天,朱元璋有了立足之地,但這里也并非安逸之所。
放眼周圍,諸強環伺,西面是陳友諒;東面是張士誠;南面有方國珍;北面有元軍主力……朱元璋實力“弱小”,這樣一個初創團隊該如何在敵人的眼皮底下生存下來?
這時,謀士朱升給他出了個主意:“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方案很快被朱元璋采納并且執行。事實上,正是這短短九個字,成了朱元璋逆襲的關鍵。
這個方案到底妙在哪里?
首先,“站”得更穩了。“高筑墻”即提高軍事實力,鞏固自己的地盤。因為東西兩線皆為勁敵,朱元璋就在兩翼構筑防線,加強兵力積極防御,實現了進可攻、退可守。
第二,家底兒更厚了。“廣積糧”即增強經濟實力。戰場上的較量歸根到底是經濟實力的較量。江南一直以來都是財賦重地,朱元璋在這里興修水利,廣開屯田,大力發展生產。1356年,他設立了營田司,命令軍隊開荒屯田。此舉不僅通過自產糧食充盈了軍需,也減輕了農民負擔,贏得了民心。
第三,處境更安全了。“緩稱王”即延遲稱王。很多起義軍領袖在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后,就會迫不及待地稱王稱霸。朱元璋此時雖已占據一方,但知道貿然稱帝只會變成更顯眼的“靶子”。他不僅沒有稱王,而且盡力保持低姿態,一方面依附于韓林兒政權,另一方面又向元軍示弱,讓元軍對他放松了戒備。
此外,通過進一步招兵買馬,朱元璋的麾下聚集了大量的文人武將。這期間,他派出主力部隊向浙東出擊,迅速攻占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治下的土地面積大大增加。
短短幾年的低調發展讓朱元璋的實力大增。當他的強鄰醒過神來時,朱元璋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對手已經成了大威脅。
對手分主次
朱元璋的迅速崛起讓周邊的張士誠、陳友諒兩個強敵越來越不安。
西邊的陳友諒占據長江上游優勢,水軍力量是朱元璋的10倍;東邊的張士誠雖在下游,但是富甲一方,實力也不容小覷。以朱元璋的實力,若分兵兩線作戰,容易顧此失彼,幾無勝算。而一旦張陳二人聯手夾擊,對朱元璋來說大概率也是死局。如果只能先打一頭,朱元璋應該揮刀向誰呢?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傾向于“戰弱避強”。然而,朱元璋卻做出了相反的決定,他要先啃下硬骨頭——實力更強的陳友諒。理由是:友諒志驕,志驕的人好生事,如果先去攻擊張士誠,陳友諒必然會調兵前來偷襲。而張士誠的特點是量小,量小的人喜歡自保,如果先攻擊陳友諒,張士誠一定不敢有什么大的作為。
基于這個判斷,朱元璋定下“先西后東”的戰略。而后面的戰況也果然如朱元璋所料。1363,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兩軍大戰月余,陳友諒被流矢射死,朱元璋大勝。
1367年,朱元璋又發起了剿滅東吳的戰爭,張士誠大敗,自縊而亡。
前進路上最重量級的兩位對手被朱元璋徹底打敗。
決戰定乾坤
在相繼消滅一眾對手之后,朱元璋把目光瞄向了北方。1367年,朱元璋決定出師北伐。
出征前,朱元璋對北上作戰進行了審慎的籌劃。對于如何進攻,他征求了諸將的意見。常遇春提出“長驅直入,直搗元朝大都”。朱元璋認為這樣太過冒進,理由是“元建都百年,其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非我利也。”為了避免陷于被動,朱元璋提出穩扎穩打、漸次推進的行軍路線。
按照這一戰略部署,朱元璋派出最精銳的將士出征: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整肅軍隊25萬揮師北上。
雖然元順帝命王保保統一指揮,全力抵抗,然而朱元璋的北伐軍勢如破竹,銳不可當。1368年8月明軍兵臨大都城下,此時的元大都竟然無人守衛,元順帝早已倉皇逃跑。很快,大都城破,元朝滅亡,朱元璋一統天下。
朱元璋從白手起家到坐擁天下,把小企業做成了商業巨頭。有人說他是不可多得的天才戰略家,是否“天才”有待商榷。而毋庸置疑的是,當一個小企業擁有了大戰略時,或許就是一番大事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