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鴦和文虎是什么關系?三國最被低估的兩兄弟
文鴦和文虎是什么關系?三國最被低估的兩兄弟
文鴦和文虎是兄弟關系,文鴦是魏末晉初的名將,曾效力于大將軍曹爽。等司馬師廢除曹芳后,文鴦打算轉投東吳,但吳國卻發生內訌,文鴦又只能降于司馬昭。文鴦一生勇猛果敢,曾大破禿發樹機能,還驚死司馬師。不過關于司馬師這件事,應該還是杜撰成分居多,但文鴦的能力絕對毋庸置疑。而文虎也是一名出色的將領,可以說他們是三國末期最被低估的兩兄弟了。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這句俗語用在三國西晉時文鴦文虎兩兄弟再合適不過。老二文鴦驍勇善戰,人稱“小趙子龍”,單騎退雄兵,驚死司馬師,大破禿發鮮卑部首領禿發樹機能,使得胡人部落二十萬人歸降西晉,名聞天下。老三文虎名不見經傳,無字無號,后人只知是文欽之子,文鴦之弟,一輩子從未單飛過,父在就追隨父親,父死就伴隨兄長,反魏投吳再降司馬昭,一起被同表為將軍,賜關內侯。入晉后,跟隨文鴦共破禿發樹機能,而后在晉永平元年(291年),因文鴦受誣,被夷三族,一同被害。
文鴦文虎休戚與共,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文虎雖與哥哥文鴦榮辱與共,本應是并列關系,龍兄虎弟,但由于文鴦的大名太響亮,聲名赫赫,一生就只活在文鴦的盛名之下,籍籍無名,從而導致兩人名為兄弟,實為附屬,卻變為上下關系,從屬關系。
盡人皆知,虎在中國漢字中,不單單作名詞,指性兇猛且力大的哺乳動物,老虎;而且作形容詞,比喻勇猛威武;甚至作動詞,指臉色陡變而露出嚴厲或兇惡的表情或同“唬”,嚇唬。文虎,即是人名也是詞語。當詞語用時,有三種解釋,即其一,虎皮有文采,故稱虎為文虎;其二,有文飾的虎形器具;其三,燈謎的別稱。以古籍中文句﹑詩句或人名﹑地名為謎底的謎語。形容猜謎如射虎難中的故稱,又稱燈虎。文虎,既然被取名為虎,就一定與老虎相似,勇猛威武,虎虎生威。雖文虎的名字是長輩所取,但長輩給晚輩取名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一種期望,或是取名者的一種道德向往與追求。在古代,取名選名無非是尊古、述志、祈福消災和添壽這五種形式。因此,文虎絕非像世人所知曉那樣,只是文鴦的附屬品,一生碌碌無為,毫無建樹。
在文虎的歷史傳記中,有句話很讓人尋味,浮想聯翩,即咸寧年間,因姻招西涼,破涼州虜,名威天下。咸寧是西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個年號,275年正月~280年四月,共6年。
眾所周知,咸寧三年(277年),文虎的二哥文鴦曾臨危受命,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力,大破禿發樹機能,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萬人歸降。對于打敗富有謀略的禿發樹機能,世人皆將這一豐功偉績歸根結底于文鴦驍勇善戰,運籌帷幄。其實未然,打贏晉朝西北保衛戰,不僅有文鴦的功勞,還有文虎的姻招西涼的作用,甚至是破獲涼州叛逆的最為關鍵的因素。所以,歷史在表述文虎的歷史傳記,把破涼州虜這等豐功偉績歸因于文虎姻招西涼的結果。
姻招,因婚姻或招婿行為而成為親屬關系。按常理,應是文虎娶了西涼胡人部落中的一位首領其中一個女兒為妻而并非文虎被西涼胡人首領招為上門女婿。所謂婚姻,在古代,就是娶妻,經過“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程序娶進門的才為妻。招婿,又稱贅婿,俗稱倒插門,就是男到女家的一種婚姻形式。要不文虎是被招婿到胡人部落,就不可能后來在永平元年(291年),哥哥文鴦被諸葛誕的外孫東安王司馬繇誣陷與權臣楊駿一同謀反,被夷滅三族時一同遇害。正因有文虎這層不一樣的關系,才有文鴦打敗禿發樹機能后,就能引二十萬胡人來歸降晉朝。
世人皆知文鴦驍勇善戰,富有謀略,能單騎退雄兵圍攻,能率兵破異族反叛,卻不知文虎能屈能伸,能戰能和,以一已之力勝過雄兵,以一人之失結親胡人,能自我犧牲來換起邊疆安定。
不見經傳,本義是指經傳中沒有記載。指人或事物沒有什么名氣,也指某種理論缺乏文獻上的依據。文虎,一生皆被兄長文鴦的盛名與美名所遮蓋,名字不見經傳,事跡默默無聞。事實并非如此,文鴦率兵大破禿發樹機能,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萬人歸降這一功勛的背后卻是文虎姻招西涼的作用,犧牲自己一人的幸福換來西晉西北部千萬人免遭戰火之苦,戰亂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