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丑能擋住趙云的槍,為何擋不住關羽的刀?
文丑能擋住趙云的槍,為何擋不住關羽的刀?
說到文丑這個人其實真的是爭議不斷的一個人,但是最近其實大家也應該有所發生,那就是關于他的一些洗白文章也還是挺多的,最近有看到一則文章,意思就是說的文丑可以擋住趙云的槍的,但是怎么也擋不住關羽的刀,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文丑與趙云對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而被關羽戰不三合擊敗,追上斬殺,是有原因的。
一、《三國演義》第七回記載了趙云與文丑的大戰:
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丑撥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
分析:從文中透露出一個信息,趙云“本袁紹轄下之人”。那么,按正常情況,以趙云如此武藝,應該受到袁紹重用才對。但事情很明顯,趙云并未得到提拔。他不說“本袁紹轄下之將”,而是說“轄下之人”,說明趙云在袁紹軍中不受重用,地位很低。后面趙云曾沖擊袁紹中軍,袁紹也不曾罵他“叛將”或“逆賊”,說明趙云在袁紹手下估計連見一面都難有。
這能體現出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說,此時的趙云身處低位,裝備很差,坐下戰馬(沒有說到白馬)、手中兵器(也沒有說銀槍)、身上盔甲都是質量很差的。他是以劣勢裝備迎戰袁紹手下的愛將文丑,雙方裝備上差距很大,趙云能五六十合逼走文丑已經很難得了。
后面趙云歸于公孫瓚部下,改善了裝備,戰斗效率馬上提升:
【左右兩軍,欲來救應,都被顏良、文丑引弓弩手射住。紹軍并進,直殺到界橋邊。麹義馬到,先斬執旗將,把繡旗砍倒。公孫瓚見砍倒繡旗,回馬下橋而走。義引軍直沖到后軍,正撞著趙云,挺槍躍馬,直取麹義。戰不數合,一槍刺麹義于馬下。趙云一騎馬飛入紹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引軍殺回,紹軍大敗。】
分析:從上文中可以看到,當時袁紹愛將顏良和文丑都在當場,但當趙云刺死鞠義,“一騎馬飛入紹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的時候,顏良和文丑居然都沒有上前迎戰。
二、《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記載了關羽誅文丑的過程。
【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為河北名將,誰可擒之?”張遼、徐晃飛馬齊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頭見二將趕上,遂按住鐵槍,拈弓搭箭,正射張遼。徐晃大叫:“賊將休放箭!”張遼低頭急躲,一箭射中頭盔,將簪纓射去。遼奮力再趕,坐下戰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頰。那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文丑回馬復來,徐晃急輪大斧,截住廝殺。只見文丑后面軍馬齊到,晃料敵不過,撥馬而回。文丑沿河趕來。忽見十余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云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戰,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后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分析: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文丑不僅槍法出眾,還有一手好箭法。
文丑射倒張遼戰馬,欲上前取他性命,但被徐晃攔住,“急輪大斧,截住廝殺”。而徐晃是使斧的將領,曾經大戰許禇五十合不分勝負,可見他是個力量型的猛將。文丑與徐晃大戰,體力上的消耗是很大的。
這時候,關羽突然出現了,“與文丑交戰”。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專門提到武將兵器重量的地方很少,說過典韋一雙鐵戟重八十斤,而說到關羽青龍偃月刀是八十三斤,這就是強調,他們的力量是相當大的。
文丑剛剛與力量很大的猛將徐晃大戰,體力消耗很嚴重,又沖過來個關羽,力量更大,所以就吃不消了,“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
文丑為什么要繞河而走呢?因為他還有一項高超的箭術啊。如果能拉開一段距離,他就能用箭法取勝。
但倒霉的是,關羽胯下騎的是當代第一神駒――赤兔。文丑根本就沒想到速度有這么快,槍也掛上了,弓也握住了,就是來不及抽出雕翎箭來。
于是,“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后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文丑就這樣丟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