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禪真是個胖子嗎?劉禪形象是如何被定型的?
歷史上劉禪真是個胖子嗎?劉禪形象是如何被定型的?
在有關三國的影視劇中,大部分都是讓一位長的稍胖的演員來飾演劉禪,難道歷史上劉禪真是個胖子嗎?這件事恐怕沒人知道,史書上也不會記載。恐怕劉禪的形象會被定視,還是因為他的人設實在太扶不起了,有諸葛亮為他把持朝政,他便可每日過著享樂的生活,這不長胖才奇怪呢。不過這次又有一個新的說法,而且還和節氣有關,難道節氣也會催胖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吧。
立夏,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這個節氣,有些人怕,因為夏天要來了,酷熱難耐啊。
但,很多美女喜歡,夏日的著裝可以告別臃腫了,瀟灑走一回。
當然,很多男士也喜歡,熱是熱了點,但街上多了很多很多很多道靚麗的“風景線”。
喬遷新居的朋友,可能貼過這樣一副對聯。
上聯:居之安四時吉慶
下聯:平為福八節康寧
橫批:德精降祉
這幅對聯中的“八節”,其中之一就是立夏,另外七個是:立春、春分、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這是民間的八節,大家知道就好了,喬遷新居貼不貼吉利的對聯,這一點看自己,沒有統一的習俗。
立夏時節,有一個傳統的活動“秤人”。
古時,人們于立夏這一天掛起一桿木秤,秤鉤懸一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吉利話。
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秤姑娘要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
秤男孩要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相信有朋友曾經歷過,現在這種形式的活動少了,主要是那些吉利話很難讓人信服。
書生倒是覺得,吉利話可能不準,但節氣的這種儀式感還是要有的,不管什么節,只要是中國節,就要有儀式感,否則就談不上傳承傳統文化了。
有這種活動,就有這一活動的起源。
立夏秤人這一活動怎么來的呢?口口相傳的傳說是這樣說的。
相信大家記得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孟獲反叛蜀漢,諸葛亮率領大軍七擒七縱,孟獲降服,此后不再叛亂。
這是《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正史《三國志》里沒有,《漢晉春秋》倒是提到過,但很多人并不認同。
是否真實,就不多說了,書生要說的是秤人。
諸葛亮到死,都沒能幫助蜀漢統一,臨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主劉阿斗了。
所以,他在臨終前囑咐孟獲,每年要來看一次劉阿斗。
這一天,正好是立夏,孟獲當即去看了劉阿斗,此后每年立夏都要看。
后來,劉阿斗成了俘虜,孟獲不忘諸葛亮的囑托,依舊是每年立夏去看他。
孟獲怕晉武帝虧待了劉阿斗,因此每年立夏都要秤阿斗的體重。
晉武帝心想,孟獲這小子太猛了,雖然不怕他,但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所以對劉阿斗格外的好。
特別是立夏這一天,都要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劉阿斗吃,阿斗喜歡吃,就多吃一些,孟獲到了之后,秤阿斗的體重,每年都能重幾斤。
看到這里,相信朋友們想起了電視劇里那個胖乎乎的阿斗了,原來是孟獲每年都要秤的緣故啊。
孟獲此舉,傳遍了中華大地,人們認為,立夏秤人能帶來福氣,體重重了,證明生活好啊,所以每年立夏開始秤人。
由于體重真不一定能重,所以加個凳子,一是方便秤,二是不管胖瘦都能“重”幾斤。
后來,人們把秤人演變成了祈求上蒼給人們帶來好運的活動,后來又衍生出了前面的那些吉利話等。
每年都要重幾斤,這才是達到了吉利的目的,所以立夏秤人打秤花的時候,不管輕了還是重了,秤花只能打出,不能打進。
故事,終究是個故事,與正史有著天壤之別,甚至與演義的差別也很大,但象征吉利,這才是古人最看重的,還有儀式感。
中國節,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節氣,都該有儀式感,否則難以體會到傳統節日以及節氣所帶來的影響。
沒有儀式感的節,會讓人感覺這一天只剩下了單純的節日,體會不到節日的味道,所以很多朋友都說某某節的“味”淡了或者沒了,原因就是節日或者節氣該有的活動都沒了。
書生最后還是要重申今年過年期間說過很多次的話,吉利與迷信不是一回事,圖個吉利不是迷信活動,而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