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典故故事|風聲鶴唳釋義
風聲鶴唳
【釋義】
將風聲、鶴聲當成敵軍的叫陣聲,懷疑敵軍來了。形容驚慌失措、疑惑恐懼。
【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堅親率大軍,想要南下攻打東晉。東晉孝武帝命令謝玄為先鋒,集結(jié)徐州等地的軍隊,和其叔父征虜將軍謝石一起抵抗秦軍,兵力共有八萬。謝玄首戰(zhàn)告捷,擊敗了秦軍的先行部隊,截獲了敵軍的物資。
苻堅自認自己兵力強壯,足以戰(zhàn)勝晉軍。他讓部隊在壽陽駐扎,并在淝水沿岸列陣,想要和晉軍決一死戰(zhàn)。
謝玄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敵強我弱,要想以少勝多并不容易。其后,謝玄派遣使者前往秦軍陣營,對苻堅說:“你們大老遠的過來,駐扎在淝水岸邊,想必是要速戰(zhàn)速決的。請貴軍往后退一些,好讓我們的軍隊渡過淝水前來和你們決戰(zhàn),這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啊!”苻堅一心想著快點解決戰(zhàn)斗,不顧將領(lǐng)反對,答應(yīng)了使者的請求。
于是,苻堅下令撤退。誰知,秦國士兵收到撤退的命令后,誤認為前方打了敗仗,陣腳大亂,一時難以控制。這個時候,謝玄趁機帶著精兵渡過淝水,對秦軍迎頭痛擊,秦軍潰散而逃、狼狽不堪,跳河死的更是不計其數(shù)。秦軍連夜逃跑,路上聽到風聲、鶴聲都以為是追來的晉軍。最后,在謝玄的帶領(lǐng)下,晉軍以少勝多,打敗秦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