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動物園的故事》
西方文學·《動物園的故事》
美國劇作家阿爾比的一個長篇獨幕劇。劇中只彼得和杰里兩人。彼得代表一般人,是個諸事如意的中產階級人物,收入穩定,家庭美滿,以閱讀自娛。但他不喜歡交往,既怕別人了解自己,也不愿真正認識自己。他在公園里遇上代表荒誕意識的流浪者杰里。兩個毫無共同之處的人坐在一張長凳上,但杰里卻主動攀談,問這問那,迫使彼得承認自己生活得并不如意:空虛、孤獨、苦悶。不然為什么要龜縮在公園的一張長凳上呢,這不正象征了他在生活中的處境?杰里借用他在動物園所見到的動物的處境向彼得說明人在宇宙中正如動物在動物園中一樣,一切都用柵欄互相隔絕。而且,人與人之間,正如他跟房東太太的狗之間一樣,很難互相溝通互相了解。彼得不愿意聽下去。杰里作為一種異己力量,要把彼得從長凳上擠下去,使他從而認識到他所占有的社會地位并不穩固,就像在長凳上沒有存身之處一樣。杰里刺激彼得為爭奪長凳上的地位起來和他決斗,也就是說,幫助彼得通過主動行為,通過與人打交道來認識自己,來真正行使一個人的意志。最后,當彼得發怒時,杰里擲給他一把刀子,彼得舉刀自衛。不料杰里撲上去,迎刀鋒而死,在死亡中得到滿足。對生活已感到厭倦絕望的杰里以犧牲自己生命為代價,打破了人與人的隔膜,和彼得溝通了思想。此劇旨在表現社會與人的對立,人與人的隔絕,人的孤獨,顯示生活的絕對無意義和人與人溝通的困難。只有暴力是交流的唯一方法。
《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1961。美國“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約瑟夫·海勒的代表作,出版于60年代之初,至70年代而轟動文壇,在國內印銷達800余萬冊,被譽為當代美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并成為人們尤其是大學文科學生的必讀書。
小說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駐扎在地中海中的皮亞諾扎島 (這個島并不存在) 上的一支美國空軍飛行大隊。但小說的筆墨又并不在具體地描述這支大隊的作戰情況,而著重在其官僚體制,以及這個體制之下的人際關系,還有那殘酷荒誕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主人公尤索林是飛行大隊所屬的一個中隊的上尉轟炸手,他發現周圍的人都在暗算他,企圖置他于死命,因此他反復訴說,積極籌劃逃離這個“人全都瘋了”的世界。他裝病,結果被從醫院攆了出來,他指望在醫院里度過戰爭余下的歲月的希望破滅了。他指望飛完第二十七空軍司令部規定的飛行任務,遣送回國,但是在飛行任務之上,還有一個更強大的“第二十二條軍規”。軍規規定,“無論何時,你都得執行司令官命令你所做的事”,所以,即使完成了飛行任務,司令官也還是可以叫你繼續飛行,“你還是得去飛行; 否則,你就犯下了違抗上校命令的罪行,那樣一來,第二十七空軍司令部當真就要向你問罪啦。”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神經錯亂的瘋子,才能獲準停止飛行。但是第二十二條軍規又規定: 如果你在“面臨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險時,對自身安全表示關注”,就證明你頭腦清醒,決不是個瘋子。因此,如果你瘋了,可以允許你停止飛行,只要你提出請求。可你一旦提出請求,就證明你不再是個瘋子,你就得繼續執行飛行任務。你若再去執行飛行任務,那你準是瘋了; 而如果你不再去執行任務,就證明你沒有瘋。你就必須繼續執行飛行任務。如此反復,以至無窮。
“這里面只有一個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這個“圈套”由軍事官僚體制造成,專門用來箝制小人物,它實際只是一種象征——美國社會壓迫制度中一股強大的、無形的力量,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執法者可以利用它作隨心所欲的解釋來制裁人,壓迫人。目前,“第二十二條軍規”已作為一個新詞匯在英語中廣泛使用。
海勒在他的小說,尤其是《第二十二條軍規》中,完全摒棄了現實主義小說的傳統表現手法,其中,沒有首尾相連的情節節構,也沒有細致入微的人物塑造。但是,讀者卻不難在它喧鬧、粗野、瘋狂,乃至雜亂松散的氛圍中,體味出作者深沉的黑色幽默: 在他們的世界里,到處有第二十二條軍規存在,它使人困惑,使人啼笑皆非,它捉弄人,折磨人,同時又像夢魘般使人無法擺脫,荒謬絕倫。作者的這種把生活漫畫化的夸張手法,表現了比現實真實更高一層次的真實,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社會的真實反映。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作品的整個基調都是比較絕望的,盡管他善于把殘酷與痛苦改換成幽默抒發出來,但是,以解嘲的方式來減輕痛苦,正是作者無可奈何,以至絕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