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的故事
【生卒】:前53—18
【介紹】:
一作楊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屬四川省)人。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后,始游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后經蜀人楊莊的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游獵,任給事黃門郎。他的官職一直很低微,歷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后,揚雄校書于天祿閣。受他人牽累,墜閣自殺,未死。后召為大夫。
揚雄一生心胸淡泊,不以做官為意,始終埋頭著述。除辭賦外,又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對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價值。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
揚雄的賦作,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2篇。題材和體制的多樣化,顯示出他的創造性。他的四篇大賦——《甘泉》、《河東》、《羽獵》、《長楊》所描寫的是天子的祭祀和畋獵,其中尤以《甘泉賦》最著名。這些賦的內容為鋪寫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獵之盛,結尾兼寓諷諫之意。其用辭構思,亦華麗壯闊,與司馬相如賦相類,所以后世有“揚馬”之稱。揚雄賦作中思想性較強,比較有特點的是他自述情懷的幾篇作品——《解嘲》、《逐貧》、《酒箴》等。《解嘲》是有感于現實而作。《逐貧賦》則以鮮明對照的筆法抒寫出對當時貧富對立、窮達殊途的不滿。《酒箴》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狀物小賦,以兩種器具的不同命運,寫世人的不同命運,借物寫人,寄寓頗深,對現實有著明顯的譏刺。這些雜體賦作一反漢大賦“勸百諷一”、“弘麗溫雅”的正統,揭露深刻,鋒芒閃現,更能顯示出揚雄辭賦的現實意義,表現出他在辭賦方面的創造性。就諷刺風格而言,揚雄的這類雜體賦上承東方朔《答客難》,下啟東漢末趙壹《刺世疾邪賦》,從而在漢代賦壇上形成一類諷刺和抨擊現實的風格體系。
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感嘆作賦不過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看法,把楚辭和漢賦的優劣得失區別開來(《法言·吾子》)。揚雄關于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后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