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典故故事|畫龍點睛釋義
畫龍點睛
【釋義】
原意形容畫家張僧繇(yáo)的畫作神妙。后來形容寫文章或說話的時候,總能夠在關(guān)鍵時候有幾句點明實質(zhì)的話,讓內(nèi)容更加豐富有力。
【出處】
唐·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典故】
著名畫家張僧繇擅長畫龍,活靈活現(xiàn)。
有一次,張僧繇和友人去一座寺廟里游玩,住持邀請他在寺院的墻上畫條龍,他答應(yīng)了。龍剛畫了一半,天空雷聲轟轟,似乎要下暴雨。剛剛畫完,墻上的龍突然昂起頭來,想要從墻壁中掙脫。眾人大驚,張僧繇趕忙又在龍身上畫了一條鎖鏈,這才安靜下來。
還有一次,張僧繇受邀去金陵的安樂寺畫龍,很多人前來圍觀。張僧繇飛快地在墻壁上作畫,不久四條龍便在墻上顯現(xiàn)了。令人奇怪的是,這四條龍都沒有眼睛。于是有人問道:“你的龍為什么不畫眼睛?”張僧繇說:“如果畫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所以不可以畫。”旁觀人哈哈大笑,認(rèn)為張僧繇說大話,都要求他把龍的眼睛畫上。
無奈,張僧繇只能答應(yīng)。他剛給其中兩條龍畫上眼睛,就聽晴空中突然電閃雷鳴,一陣狂風(fēng)吹過,那兩條點睛的龍乘風(fēng)而起,飛上天去。墻上只剩下兩條沒有畫眼睛的龍。此時人們才相信了張僧繇的話,他畫的不是假龍而是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