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言的故事
【生卒】:1761—1802
【介紹】:
清代文學家、詞人。字皋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自幼家貧,勤奮好學。乾隆五十一年(1766)舉人,充景山官學教習,嘉慶四年(1799)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后改編修。
他精通經史,尤精《易》、《禮》。研治漢人虞翻的易學。他是常州詞派的開創者,有《茗柯文編》、《茗柯詞》,并選編唐宋兩代四十四位詞人的一百一十六首詞為《詞選》。為糾正朱彝尊“浙西詞派”的內容狹窄寄興不高的弊端,張惠言在《詞選序》中提出詞應有比興寄托,“言內意外”,感物而發,“各有所歸”的觀點。虞翻說《易》,好以陰陽消息“依物取類,貫穿比附”(張惠言《周易虞氏義自序》),張惠言受此影響,論詞亦有附會臆說。所為詞雖有時意旨隱晦,但能并采眾長,含蓄沉著,有較高的藝術成就。早年致力作賦,曾擬司馬相如、揚雄之作。其大賦學漢魏,小賦學六朝,《游黃山賦》、《黃山賦》是其大賦的代表作,《望江南花賦》是其小賦的代表作。《望江南花賦》雖為詠物之作,卻能通過“望江南花”而道出思歸之意,并以“望江南花”的“華不飾悅,香不越林,群不比標,偏不戾參”,正面表現出作者“那種不媚俗,不傲世的沉靜的思想風格”(馬積高《賦史》第十二章《明清賦》)。這與他的詞論所推崇的藝術境界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