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的故事
【生卒】:1254—1322
【介紹】:
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趙德芳的后裔。因五世祖居湖州(今浙江吳興),遂為湖州人。生于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232)。他十一歲,父親死去。因此,更加發憤苦讀。由于聰明過人,十四歲,就以父蔭補官。后參加吏部考試,授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后,居家力學。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侍御史程鉅夫的推薦之下,應召北上入朝。由于文才相貌出眾,頗得世祖賞識。但因蒙古大臣諫阻,孟頫的多項建議,未能施行。由于力不從心,為了擺脫同僚,特別是蒙古族權貴們的忌恨,力求外任。至元二十九年,他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興利除弊,體察疾苦,深得民心。他在元朝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先后做過兵部郎中、翰林侍讀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集賢侍讀學士中奏大夫、汾州知州、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死后追封魏國公、謚文敏。
趙孟頫一生的著述有《松雪齋集》10卷、外集1卷、續集1卷,共12卷。他的賦作主要有:《紈扇賦》、《吳興賦》、《修竹賦》、《赤兔鶻賦》、《求友賦》等。
在政治立場上,趙孟頫身為宋朝皇族,卻改節事元,且為顯宦。因此,他頗受時論指責。在朝廷雖得世祖賞識,但力遭蒙古權貴排擠歧視,不過是文學侍從。他自知是“疏遠之臣”,對重大問題不輕易表態。所以他思想感情十分矛盾、痛楚,且終生未釋。由于處境艱難,因而他的作品雖有某些感慨故國淪亡之情,但卻絕少指斥元朝黑暗統治之作。其賦作尤蘊藉清婉,墨淡平和,但讀來頗有清新秀麗之感。他的《紈扇賦》,雖表現的是行常任道的儒家思想,但未從遇與不遇著墨,而別出新意,境界脫俗,簡練而有風韻,生動而又感人,與他人賦作相比,確高一籌。除此之外,他的《修竹賦》、《赤兔鶻賦》、《吳興賦》、《求友賦》等,在藝術上也頗具這樣的特點,影響很大。
他除賦作出色之外,能詩善文,尤工書畫。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譽:“論其才氣,則風流文采,冠絕當時。不但翰墨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讓于虞楊范揭之間,不甚出其后也”。他的詩,清邃奇逸,風格和婉,多似元好問。內容多寫閑情逸致,也有歌頌新朝之墨。少數詩篇痛惜宋室滅亡,抒發懷念故國之情。他集繪畫、書法、題詩于一身。他的畫,筆墨圓潤秀勁,尤以山水木石花竹人馬見長,他學古能變,開了元朝一代畫風。他的書法,骨力勁秀,隸真行草冠絕一時,人稱“趙體”。他經常為畫題詩,抒發胸臆。特別是將繪畫、題詩、書法三者完滿地結合在一幅畫面上,不愧為元朝一代宗師巨將,他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