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典故故事|赴湯蹈火釋義
赴湯蹈火
【釋義】
敢走入熱水,踏入烈火中。引申為不顧艱難險阻,一心奮勇直前。
【出處】
戰國·荀子《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典故】
嵇康,竹林七賢之一。曹魏時期,司馬氏專權,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居在山陽。嵇康的好友山巨源(竹林七賢之一)在朝中做官,嵇康因此不愿意再和他來往。山巨源升任散騎常侍后,想要請嵇康出山,擔任他原先的吏部侍郎一職,被嵇康拒絕了。
不久后,嵇康給山巨源寫了一封絕交信,信中列舉了老子、柳下惠、東方朔等賢人,并表示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并以禽鹿作比,說鹿是很少被馴服的動物,如果束縛住它,那它必定會狂躁不安,即便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即便是用黃金的馬嚼來裝扮它,用美食來飼養它,它還是會思念田野樹林的,以此表示堅決不愿入朝為官的志向。
此外,嵇康還經常發布一些譏諷朝政的文章,也惹來司馬氏家族的嫉恨。景元三年(262年),因鐘會的誹謗、誣陷,司馬昭將嵇康逮捕入獄,不久后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