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故事
【生卒】:649或650—675或676
【介紹】:
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著名學者王通之孫。勃才華早露,6歲能文,9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10卷以摘其失。14歲時,太常伯劉祥道巡行關內,他上書自陳,詳道表之于朝,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其詩今存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為唐人送別詩之名作。《別薛華》、《重別薛華》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摯動人。《山中》、《羈春》、《春游》、《臨江二首》等五言絕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懷鄉之情。明代胡應麟認為王勃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詩藪·內編》)。
王勃的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多為駢體,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被認為“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王勃的賦今存11篇,多為抒情小賦,內容上多抒寫“志遠而心屈,才高而位下”(《澗底寒松賦》)的哀愁,如《元武山賦》、《澗底寒松賦》、《青苔賦》、《九成宮東臺山池賦》等。在風格上,王勃的辭賦同初唐的其他賦家作品一樣,還帶有六朝辭賦的遺風。一方面是作品的語言風格往往于秀麗中見諧整,另一方面,王勃辭賦又往往于作品中雜有五、七言詩一樣的句子,這是從南朝辭賦繼承過來而又加以發展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