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的故事
【生卒】:1054—1114
【介紹】:
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毫縣),生長于楚州淮陰(今屬江蘇)。張耒13歲能文,曾游學陳州,受到學官蘇轍愛重,因得從學于蘇軾。神宗熙寧六年(1073)舉進士,歷任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等職。元祐初占試館閣,授秘書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紹圣中謫監黃州酒稅,徙復州?;兆诹?,起為黃州通判,知充州,召為太常少卿,不久出知潁、汝二州。崇寧間為言官彈劾,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后得自便居陳州。
張耒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齊名,號稱“蘇門四學士”。其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寫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較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代表作有《田家三首》、《和晁應之憫農》、《勞歌》等。由于他錯誤地認為作品有“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不得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忽視藝術形象的提煉和遣詞造句的推敲,結果,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及其藝術感染力。其詞寫得深婉多情,風調略與秦觀詞相近。
張耒是一位大力作賦的作家,其賦《柯山集》中收32篇,又古樂府歌詞之最后一卷所收10篇亦為騷賦。他的賦不論是說理或言情,大多是“直寄其意”,不事雕琢,與黃庭堅、秦觀異趣。其優點是沖淡自然,言盡意止,缺點是率意而成,多缺少精深之思。代表作有《雞鳴賦》、《雨望賦》、《哀伯牙賦》、《友山》等。又因張耒受儒家溫柔敦厚之教頗深,故其賦大旨多歸于平和,如《逐蛇》的結論是逐蛇,而不是擊蛇、斬蛇;《齋居賦》鼓吹慎獨的道德修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