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博士送了十年快遞,他說這比做教授更滿足-人生
****1****
譚超的店距離煙臺大學東門不到200米,這是國內離海最近的大學,夏天,常有學生圖省事,直接穿著比基尼在宿舍和沙灘之間穿行。
本科、研究生都在煙臺大學讀書的譚超很少有去海邊的閑情,他的夢想是考上清華大學。2007年本科畢業,譚超考清華大學的研究生,一連三年沒考上,家在農村的父母扛不住了,兩人嘴上不言語,偷偷去買了兩份商業養老保險。
不小心看見保單之后,譚超開始真正操心生計。他做了兩個月房產中介,一套房子也沒賣出,復習倒是落下不少,于是改做保安,相對清閑,還能復習,守著煙臺大學北門的收發室,譚超開始幫老師和同學們代收一兩個快遞。
那是2011年,借著代收快遞的機會,譚超也第一次接觸到了這種新鮮的購物方式。試驗了兩次,譚超也從收快遞中為自己謀了一份新營生——他成了中通的一名快遞小哥。
那時候,四通一達剛剛開始起步,煙臺大學所在的萊山區,譚超供職的公司一共只有10個快遞員。
譚超經常一天只能送十幾個件。一個快遞掙一塊五毛錢,如果不認路,一天甚至送不到三個件,收入不夠飯錢。但是他發現,網上買來的衣服價格要比煙大市場低得多,質量也不錯。后來,在遼寧衛視一檔演講節目的錄制中,嘉賓問譚超為什么不全職念書。“我得先讓父母妻子安心。”譚超說。更重要的是,彼時研究了三年國際關系的譚超,看到了快遞行業的發展前景。他堅持認為未來世界將會連成一個整體,電商又是經濟聯通中重要的一環。那就堅持干吧,“就是它了”。
他的判斷沒有錯。從事快遞行業7年后,2023年3月,譚超接手了煙臺大學快遞點的申通、中通、天天、德邦等多家快遞,派件量最高達到每天3000件。
事實上,快遞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黑馬,過去五年間,快遞行業連續增長超過50%,2023年9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44。8億件,平均下來,每天中國人都要發出1。5億件快遞,按照2023年末統計的13。9億的人口規模,平均每9個人,每天就會收到一件快遞。
****2****
快遞行業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譚超當年“能成”的預期。事實上,曾經夢想做大學教授的他,已經越來越從快遞員身份中得到了另一種滿足。
2011年,考研的第四年,邊送快遞邊復習的譚超終于通過了清華大學的分數線,卻還是沒能通過復試。他決定調劑回母校煙臺大學讀研,原本用來在復習期間糊口的送快遞事業,卻沒有就此終止,反而做出了規模。
譚超考察遍了學校附近所有的位置,磨到了一個合適的租位。在4號學生宿舍樓背面的綜合商店,店主給他讓出了一塊十來平方米的角落。這里緊挨著學生宿舍樓和教師公寓,距離東門和北門都不遠,兩邊還有餐廳、超市和水房,人流量很大。
這十平方米成了譚超的第一個驛站。每天碼好快遞之后,他會用手機一條條編發短信通知同學來取件。譚超建立起了離煙臺大學師生最近的快遞網點。
2023年,每天的派件還是一百來件,2023年,整體業務量翻倍,平均達到了200件。這是快遞業務野蠻生長的年代,快遞數量的變化最直觀地從譚超的工作量上體現出來。譚超早已從一介書生成長為最專業的快遞小哥,藍色沖鋒衣,腳蹬運動鞋,打起包來,粗粗的手上下飛,三秒鐘就能疊起一個紙箱子。
盡管如此,他快遞點的“運力”還是時常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有時,著急的同學親自上門,跑到驛站來問快遞的進度。當時煙臺大學讀大二的新疆姑娘古麗,來到海濱城市念書,飲食非常不習慣。父親心疼女兒,每個月都會寄吃食過來。干果、熟羊肉和馕,沉甸甸的一包。
那時候,如果一切順利,把一個快件從新疆寄到煙臺,也需要6天左右。為了讓羊肉多保存些時間,古麗父親使勁加鹽,盡管如此,在夏天,哪怕在室外多放一天,肉也有壞掉的風險。包裹一寄出,古麗就天天來站點問:“今天我的馕來了嗎?”
“快遞是商業鏈條最敏感的神經末梢。”譚超感慨,雞零狗碎的小物件,因為快遞耽擱一天,可能就會從幸福的相遇變成糟心的爭吵。曾經有位客戶拿著回家拆開的月餅來找譚超,當著他的面把一整盒月餅丟進垃圾桶。中秋節已經過去好幾天,月餅也有點兒發霉了。
譚超現在想起來,也會覺得可惜。但很多快件送到站點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他發完短信可能已經是晚上,第二天再來取,生鮮食品確實不一定能保證新鮮。
苦力送件、手寫短信、等待漫長,這是他剛開始從業時抹不去的記憶。盡管如此,譚超和眾多網民一樣,購物習慣悄然改變著。譚超會上網購買一切能夠買到的東西。小到一個螺絲刀,或者一個金剛鉆的鉆頭——兩塊錢包郵。曾經最火爆的校內超市,連方便面銷量都大大下降了。
****3****
紙質面單時代,快遞公司要求快遞信息要保留半年以上,方便查找。厚厚的手寫面單堆在角落,用超市廢棄的方便面紙箱攢著,一個一個地摞在墻邊。
不過,從2023年起,就像他再也不在實體店買方便面一樣,裝滿手寫面單的方便面紙箱也從譚超的快遞驛站消失了。
2023年,馬云布局物流,希望讓這個傳統的行業,成為互聯網、科技化的行業。一年后推出了標準化的公共電子面單平臺,依托菜鳥電子面單,自動流水線代替分揀人員記住成千上百個路由方向,自動匹配快遞的路徑。一個馕餅要從新疆發到山東煙臺,通過自動流水線智能分單,就能馬上奔赴下一站,精準匹配到快遞網點,快遞小哥更方便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服務。
這是物流升級的歷史,譚超完整見證了整個過程。在譚超的站點,山東省內和江浙滬地區的快件基本都會在次日到達,即便是新疆的馕餅,也只需要兩三天就能發到校園。
“行業正在史無前例的科技化進程中。”熱衷于歸納總結的譚超博士相信,快遞員在行業中的作用正在發生變化,曾經繁重的人工被技術代替,而快遞員們將致力于細分市場的個性化服務,比如精確到分鐘的送貨,或者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譚超的博士論文還沒能開題,但他絲毫不擔心爆倉的發生。如果人手不夠,其他驛站站點也可以調人過來幫忙。
他和勤工儉學的同學一樣,已經提前進行了培訓和考核。一大撥包裹抵達前,整個系統已經做好準備。只要安排好臨時值班表,甚至不必像往年一樣,忙碌到晚上11點。
“雙11時,所有剁手黨最想見到的是我們啊!”博士快遞哥堅信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和港珠澳大橋開通一樣重要。這個行業,和世界運行的基礎和本質并無不同。“世界早晚連成一個整體,而快遞就是在消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