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賓大拒信后-成長視窗
收到賓大拒信的第二天,我毅然決然請了假,跳上septa火車,殺去招生辦公室,和招生主管進行了一小時的促膝長談。
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公平,道理我們都懂。在出國前整理行李時,行李箱只有這么大,我卻想塞進所有喜歡的衣服和鞋子,于是就出現了選擇,這和招生官這幾個月做的事情幾乎一模一樣。提前批,他們收到了成千上萬的資料,想要全都錄取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優中選優合情合理。
但如果有一群人都一樣優秀呢?如果有一堆衣服都一樣美呢?運氣這件事情真的說不準。“那就隨便挑一件塞進去吧,反正都很好看。”這是我發自內心的想法,將心比心,招生官也在做同樣的抉擇。
周一放學回家收到賓大拒信的那一瞬間,我沒有抱頭痛哭,也沒有摔電腦,給所有關心我的人群發了一句“被拒了”,然后讀了三遍拒信,告訴自己,還剩十多天,趕緊投入普通批的文書修改吧,于是關了電腦開始做美術作業。
義憤填膺的感覺是后來才有的,聽說有些人分數比我低,被錄了;有些人課外活動比我少,被錄了;有些人文書都不是自己寫的,也被錄了……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申請材料,從成績單到課外活動到標考成績,總覺得每一樣都是極好的,于是我開始不服氣。嘴上說著“最后我們都會去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心里還是覺得“賓大才是最適合我的,招生官良心何在”。
拖出自己的文書看了好多遍,又在賓大校網逛到深夜,我知道發一封郵件完全不可能得到直接的答復,于是決定第二天不去上學,直接去招生辦公室理論。如果通過一哭二鬧三上吊,他們錄取了我,那也很美妙;如果不錄取我,至少也要知道我的不足之處,方便我普通批申請的取長補短。
再也沒了面試時的謹慎小心,一個已經被拒的學生,還有什么好顧忌的呢?跳上火車是早上八點四十五分。費城難得霧氣騰騰,把氣氛渲染得非常神秘。由于加入了賓大的俱樂部,UniversityCity我已經來過上百次,熟悉的紅磚鐵門,熟悉的富蘭克林雕像,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在這里生活四年,現在心情也不是一般的復雜。閉著眼都可以找到招生辦公室,推開門那個非洲裔工作人員告訴我,招生辦公室在地下室。我微笑著推開門,就像一年前第一次參觀時那樣。
辦公室里空無一人,前臺有兩個人在聊天,我走向一個學生模樣的工作人員:“我能見一下招生官嗎?要是能見主管就更好了。”他蠻驚訝,問我為什么,我如實說:“就是想知道自己為什么被拒了,因為發郵件肯定沒辦法得到準確的答復。”旁邊聊天的兩個人安靜了下來,互相對視了一眼,然后年長一些的那位女士起身,帶我到了一個客廳。
“真對不起,我知道被拒的感覺不好受。”
我真的很想告訴她,如果覺得對不起我就趕緊錄取我吧。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從她的官方回答到私人想法,從我的個人經歷到真情實感,直到最后我哭著和她握手說再見,只能用一個“爽”字來形容。
大致說一下談話內容吧,大家看完可能也會有些感觸。
首先,就算你再三懇求,她也是不會從檔案庫調出你的申請材料;于是我換了策略,告訴她我的每一項成績,問她是否符合賓大標準;告訴她我對賓大的貢獻,問她是否被感動;再告訴她我對賓大的喜愛程度,問她是否喜歡我。
房間里安靜極了,她認真地聽著,時而點點頭,本該覺得自己是最出色的,但越說越覺得自己在套那個所謂的“常青藤模板”。是啊,我的確是全校第一,我的確修了學校所有的ap課,我的確參加了學校的好多社團,我的確是好多社團的主席,我的確做了好多暑假公益,我的確提前介入大學生活,融入了賓大的校園,我的確有個偉大的夢想,我的確覺得賓大是我的唯一……這些刻板的資料,即使自己說出來,添油加醋,還是覺得無限平凡,我的靈魂,我的特色呢?和自己高中的同學相比,我的優勢非常明顯,但這些所謂的優勢,在那5000份資料里,還是蒼白得可怕。也許我自己認為的所有亮點,所有潛在的能量都很厲害,但就是缺少一束火苗,缺少那極其重要的點睛之筆。
雖然每一項她都點頭,表示感動,表示我很優秀,表示我很全面,但最后那句“錄取結果已經出來了,這是沒法改變的事實”還是說得非常肯定。
“那如果你是讀我資料的招生官,聽到我的資料和跟我交流過后,會錄取我嗎?”
“不好意思,我沒有辦法在這里說出這么個人的觀點,因為錄取是整個組委會決定的,絕對不能通過一己之見,不僅是招生官,還有各個專業的負責人,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出了最后的結果。”
“以我的狀況,你覺得會被其他常青藤錄取嗎?”
“世界上總有欣賞你的人,看你材料的招生官們一定也很欣賞你,但是你要知道,我們收到了五千多個和你一樣優秀的人的材料,最后錄取的畢竟是少數。我非常佩服你的勇氣和毅力,美國有很多比賓大更好的學校,相信我,一定會有更適合你的地方。”
我沒說話。“學校有規定,沒有辦法改變錄取結果,但是我建議你考慮轉學來賓大,大二的時候再來吧,我可以從你身上看到對賓大的熱情,我很支持你。”
“我以為賓大招生辦的宗旨,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生。”
“沒錯,而且通過今天的聊天,你的確很適合我們學校。”
“那為什么不能錄取我?”
沉默再三,她還是說,很多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整個招生過程,也不由她一個人決定,還是那句老話,“你很優秀,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人比我們更懂得欣賞你”。
好的,一定有人比賓大更欣賞我,一定有人比拒絕你們的學校更欣賞你們。美國本科申請是人生中少有的極其酷炫的事情,我覺得所有人都有必要體驗一次。也許我這輩子都不會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也許幾十年之后我還是理解不了當初自己為什么會被拒絕。
但是申請路上,通過一次次的文書修改,通過一次次的促膝長談,我覺得自己離那個所謂的“真我”越來越近。從一開始的“我要去哈佛”到后來的“我喜歡那些適合我的學校,可以讓我真正享受學習的學校”,我們都更加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也許這個階段,我們覺得非得到不可的東西,在下個階段會被看作過眼煙云,真正珍貴的,是發現自己的過程。成功來得不容易,想要投機取巧還是很不現實的,一步一步走踏實了,好好享受一路上的過程,然后靜靜等待好消息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