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父親-情感
“在中國,好父親總是少于好母親。”這個說法與統計學無關,與事實也可能有出入。魯迅以少見的溫和筆調寫過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對父子倫常中本位應該是幼者還是長者,置重應該是將來還是過去,有令人信服的解析。“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扛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做父親,要有強力的肩膀,也要有寬廣的胸懷,這個角色并不是人人皆可勝任的。
中國人分派角色,嚴父慈母,不能弄混淆。他們對嚴父多有贊語,什么“嚴父出孝子”,對慈母則不無微詞,“慈母多敗兒”。所以千古賢母(曾參之母、孟軻之母、陶侃之母、歐陽修之母、岳飛之母)全都以嚴格著稱,而不是以慈祥聞名。嚴父的典型同樣有很多,周公、孔子、包拯、司馬光、曾國藩、傅雷,卻總不如賢母那樣令人敬佩和感動,為什么呢?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做的是分內事,不必太過揄揚。
所幸這些嚴父都肯守規則,講道理,因材施教,并非一味地迷信拳腳棍棒。單是閱讀《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我們就會認定,有這樣的父親長期嚴格督促,就是一塊廢鐵也能煉成精鋼。美國偉人華盛頓的父親送給兒子一把小斧頭,華盛頓卻用它砍倒了父親最喜愛的櫻桃樹,闖禍之后他主動認錯,父親不僅沒有責罵他,還對他的誠實大加贊賞。適時地培養孩子的誠實,比逼迫他苦讀一百本圣賢書還要強,誠實是一切優秀的品格中最磐固的基礎。華盛頓的父親抓住了重點中的重點,因此綱舉而目張。
我曾聽過一個民間故事,那個了不起的父親更是四兩撥千斤。他的兒子很聰明,卻從小就不愛讀書,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人人不堪其憂,他的父親卻不改其樂。別人問他:“你就不擔心兒子的前途嗎?”他回答說:“知子莫若父,我這孩子是個偏才,他本質不差,先放一段時間野馬,不會有什么害處。”那孩子喜歡做生意,擺地攤,或給人辦貨,都特別用心,從不偷懶。這孩子滿二十歲時,他父親交給他一個存折,對他說:“你去創業吧,這里有二十萬元。”他很驚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問道:“您肯給我這么多錢做生意?”他父親說出了一句令他極為寬心的話:“你不用謝我,這是你這么多年不讀書節省下來的學費,自然就歸你所有,你就是把它們虧得精光,我也不會罵你無能。”這孩子得到了極大的精神激勵,到三十五歲時,他已身家過億元,他的創富基金就是那“節省”下來的二十萬元學費,而在他公司打工的白領職員不乏經濟學博士。聽了這個故事,那些迷信學校教育萬能的父母是不是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如果你認為這個故事不可信,那么韓寒總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吧?他中學輟學,玩賽車、寫小說、開博客,樣樣都成功,他父親對他因勢利導,并沒有強迫他去完成學業,去考取大學。真正了不起的父親是不會把孩子逼上他本人不想涉足的道路的,他們會仔細觀察孩子的興趣點何在,能力在哪方面更強,從而助推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狼父”“虎媽”很多,卻只見他們一味地嚴厲,一味地迷信“不打不成才”的教條,很少有講道理、懂方法的家長,再加上學校教育的極度功利化,許多孩子都不幸變成了龔自珍筆下的“病梅”,生機受損,心態失衡,最終淪為缺乏創造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死記硬背的“機器”。悲哉,好父親之難覓也,能做孩子的朋友,能做孩子的玩伴,能做孩子的導師,能做孩子的知心人,這樣的父親才算把自己的角色吃透了;否則只會演砸,不僅自尋煩惱,而且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使其人格變成碎片。
男人能真正做好父親,并不容易。了不起的父親有愛心,有耐心,能言傳身教,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具備榜樣的力量,這樣的父親不動拳腳棍棒也能建立威信。
要讓孩子成才,從“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角度說,做父親的又豈能渾渾噩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