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心,當有之-成長
看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節目,良久無語,龐然如大象與袖珍如鸚鵡,竟然有做錯事后的羞愧之舉!幾日來,他們那憨態與忸怩表情不時定格于我的腦際,灼疼靈肉,拷問思想。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戲臺上也曾聽過:“羞人答答的,怎生去!”(王實甫《西廂記》)南齊司徒褚淵犯了錯誤,入朝羞于見人,以腰扇障目。在家鄉,孩提時做錯了事情,大家訓斥時總拿那句“也不知道害羞”鞭撻后代,使得幼稚童心明白善惡界限。也常見少不更事的伙伴兒嘲諷對方時,愛拿食指在臉頰上狠狠刮一下,潛臺詞即那句羞于啟齒的“不要臉”。
如今五六十歲以上的人所經歷的饑饉年代,即便是真正餓得“前心貼后背”,也絕少有人去效仿那些個當街搶人家手里包子饅頭,并立刻啐上一口唾沫后狼吞虎咽者的行為,這便是人們所普遍具備的羞恥之心。
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單位分房,有電工手藝的朋友趕來幫忙跑線接燈。半月過后請諸友“燎鍋底”,席間,那位朋友說把我家廚房的電線接在電表之外了,這樣,廚房里就不用自己花電錢了,他還專門演示了一下。其實,當時生活區偷電現象并不鮮見,朋友這樣做事為了幫我們“省錢”,然而妻子卻不領情,央求朋友趕緊改正線路,又專門下樓買了包煙送他。事后,妻子說咱干嗎占公家那點便宜,讓自己心里不踏實。
多年以后,看慣了大義凜然、不卑不亢,也看慣了卑躬屈膝、見利忘義、大言不慚,以及撒謊者的平靜、坑騙者的從容……知恥與無恥,一字之差,兩番境界。古時尚有志士不飲盜泉,廉者不食嗟食,更有“不為五斗米折腰”之輩;羞恥之心,愧怍之感,乃做人最基本素質之一。
小文結尾,猛然憶起父母生前經常念叨的一句村諺:“人沒臉,樹沒皮,百方難治。”倒也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