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憂傷-情感
清明節(jié)回鄉(xiāng),遠遠就看見了煙雨朦朧中的老屋,好像撥開云霧,從時光的深處向我走來—不見它已是許久。
祖父依然坐在他的老藤椅上,一個人守著他的小店。空蕩蕩的貨架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角落里那幾瓶劣質(zhì)的白酒早已過期,他卻依然在等待著日漸稀少的客人。藤椅上的老人沒有了昔日的那份精明,蜷縮在大了他好幾圈的衣衫里。
“爸,這次跟我們一塊進城住幾天吧?”父親顯然很擔(dān)心祖父的處境。
“不了,不了。”昏暗的燈光映著祖父渾濁的雙眼,“人老了,身子骨經(jīng)不起折騰了。”祖父說完又直直地凝望著遠方。那副表情勾起我多年前的記憶—那時候,祖父就常常一個人坐在門前的廊檐下,整整一個下午都凝望著遠方。時光流轉(zhuǎn),我依然無法讀懂他老人家的目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撐著傘,一路泥濘,來到了祖母的墳前。回望煙雨中的村落,它也老了—年輕人紛紛搬離了這里,老人們相繼離世,整座村莊沉寂得令人窒息。一座村莊的衰老和落寞也同樣令人難以釋懷,唏噓不已。
來到祖母的墳前,墓碑前已擺上了一簇鮮花—大概祖父早已來過。墳邊的兩棵松樹已經(jīng)長高了,也許只有它們能理解祖父的心思,明白祖父為何深深地依戀著這片土地。
曾經(jīng)空闊的墓地已經(jīng)不再空闊,新添的幾處墳塋讓這里變得陰森森。父親靜靜地打量著四周,喃喃道:“墩子叔也走了。”雨漸漸大了,似乎在催促著我們離開。而我也不愿久留,怕自己被這里凄冷的氛圍淹沒了。
回到老屋,姑奶奶正在做飯。祖父最小的妹妹如今也已年過花甲,藤椅上耄耋之年的祖父只能靠他人的幫助生活。此刻的他正和父親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我似乎漸漸理解了祖父眸子里的悲哀—其實,那是一種深深的無力之感。
飯后,走到村前的小溪旁,原先小溪上那座狹窄得令我生畏的木板橋,如今只剩下歪倒在水中的橋樁。河邊的楊柳枝條在微風(fēng)中舞動著,輕拂在水位見漲的河面上。端詳著漲起的春水,我漸漸明白:對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的土地,對故鄉(xiāng)的親人,最豐厚的犧牲就是那血與淚中漸漸斑駁的歲月,是歲月里潛滋暗長的憂傷……它屬于祖父、屬于土地、屬于村莊,屬于每一顆眷戀故土的心……
遠處的公路即將通過村莊,這里很快將被夷為平地,成為一座工廠的廠址。只是,那即將消失的村莊滿腹的遺言將向誰訴說,祖父的憂傷又有誰能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