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家庭不圓滿這件事,我釋懷了-生活
在小城市里住久了會發現,餐館是個挺有人情味的容器。
爸爸熟練地點好了菜,媽媽把三份碗筷分別漂洗干凈,而我坐在他們兩人中間,等待美食的慰藉。
他們聊我期末考的排名,聊我不大合格的發型,聊我一直沒好的感冒……如果可以一直這樣那該多好。而事實是,酒足飯飽后我們三個人便又各自走回各自的軌跡里。
前幾天我無意中看見一篇文章:《絕對不要找離異家庭的人結婚》,心被刺痛了一下。離異家庭的孩子總被描繪成有自卑、逆反、怯懦、孤僻等各種心理缺陷。
無法否認,父母分開這件事,是從童年就烙下的夢魘。而局外人看不到的是離異家庭的孩子經過苦痛、掙扎和反思后,內心磨礪出的優秀品質,像秘密武器一樣為此后漫長的歲月開路。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次同學聚會,大家聊起小時候人緣最好的三個人,分別是我和另外兩位女生。我們仨受寵若驚,反問原因,他們提到“幽默好玩,很有梗”“超出同齡人的成熟”,以及最重要的“會照顧身邊人的情緒”。其中一個女生聽完之后爽朗大笑,她說:“你們不知道我們成為‘快樂源泉’的源泉是什么。”我后知后覺,才發現我們三個都是從小就經歷了父母離異的孩子。
爸媽之間的對抗持續數年,結果卻是分道揚鑣。我曾聽大姨提及,媽媽有過愿意為了兒子接受復合的妥協。聽完之后我哭得稀里嘩啦,感動、悲戚,甚至有對爸爸“不作為”的慍怒。
后來有了戀愛經歷,我漸漸了解到,“為了孩子好”而強制綁定的關系實在難以體面地維系。明白這些事,我用了十余年。
后來,小我16歲的妹妹出生,她成了一個性格跟我截然相反的熱鬧存在。5歲時她問我:“哥,你爸是誰?”
我說:“我爸是你爸。”
她又問:“那你媽是誰?”
我說:“我媽是我媽。”
她思考片刻后說:“好吧,沒關系,我們都是一家人。”那一瞬間我覺得,即使屬于我的家庭沒有圓滿,卻很幸運地成全了額外的美好結果。
爸媽各自有了新的伴侶、新的生活,各自美好。我們三人偶爾還能湊到一塊兒吃個飯,他們聊我現在的工作,聊我的感情近況,聊我一直沒好的感冒。
我開始把這個家想象成身體里的一個細胞,它一分為二地裂變,成為相互獨立的個體,卻又流淌著相同的基因。而我作為那個自由移動的分子,不斷地逡巡、拜訪、停留和暫別。
這么想來,“父母離異”于我,似乎已經不是一件值得揪住不放的擰巴事了。
“詩人放過夜里的筆,眼睛放下相機,一杯熱茶留在客廳,放走蒸汽。我們除了和彼此相伴活在當下,不肯再做別的事情。”張懸的這段話,我把它總結為“釋懷”二字。
記憶回到那年的飯局,我揉揉鼓脹的肚皮,媽媽發著呆,看著我。爸爸臉朝窗外,不顧形象地剔牙,末了把手里的紙巾揉成一團,拍在桌面,說:“走吧,我送你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