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高爾夫壓倒足球-新知探索
北京及其周邊有多少個高爾夫球場?
《南方周末》告訴我們:“從權威渠道獲悉,國土部近期衛片執法檢查(指運用衛星遙感監測影像,對用地情況進行執法檢查)最終確認,全國高爾夫球場違法建設現象反彈嚴重,僅北京市周邊就有一百七十多座(含練習場)。”
一個18洞的高爾夫球場約占地1500畝,大約相當于140個足球場。假設170座高爾夫球場中1/4設18洞,其余略小,則北京周邊的高爾夫球場占地相當于20000個足球場——大的讓人難以置信。與此同時,北京增添了多少個公共(包括商業性)足球場呢?我沒有看見和聽說過,大膽地判斷一下,即使增添也是個位數。
高爾夫和足球都可以稱為消費,為何其發展勢態成天壤之別?這要從西風東漸,政府、商家、消費者等多重因素去透視。無疑它們都是舶來品,它們在域外都挺熱鬧,所以姑且不論,只說后三者。
政府的行為肯定與兩種場地的消長相關。政府沒有無償奉送地皮建設二者。這對高爾夫無妨。但政府理應無償支持某些足球場的開發,一所中學應該有一塊足球場,但北京的絕大多數中學沒有。同時,政府也不會低價提供地皮去開發二者。
于是政策造就了這樣的價格平臺,商人在如此的地皮價格下開始其項目選擇。最終是高爾夫球場不斷上馬,足球場無人開發。原因當然是眼下高爾夫球場能賺錢。其實長遠地看,如果得到同樣力度的開發,足球消費的人群最終將大大高于高爾夫消費人群。但商人不考慮那么長遠,于是此消彼長,高下立見。
另外,眼下愿意向高爾夫俱樂部扔大錢的消費群體存在,而愿意向足球場扔大錢的消費者不成氣候。何以如此?世風如此,時尚使然。官商可以在高爾夫俱樂部完成強強聯合,商商樂意在高爾夫球場談生意。多數人在時尚追求上是唯權勢者馬首是瞻的,高爾夫這樣上下一合力便鎖定了時尚。
魯迅說:中國成人的游戲是鴉片煙、麻將牌,他們是不管孩子的游戲的!此種判定直到今日無大改觀,不過是鴉片煙變成了茅臺、海鮮,麻將牌升格為高爾夫。
在國外,高爾夫固然有其領地,但它是無法同足球比肩的。因為人家有尚武的底子,其社會最熱衷比試的是膂力、意志、奮斗精神、男子漢的氣概,從學校到球場、電視,莫不如此。比燒錢、比行頭,在西方當然也存在,但它頭上沒有光環,難以席卷眾生。在中國,振興足球的呼聲其實一直高過高爾夫,由場地的消長更可看出我們的虛偽,且這虛偽已經完成了自欺。地皮上的選擇讓我們醒悟:中國人的足球觀是徹頭徹尾的“移情”,您絕對不要當真。如果這二十年間北京和中國足球場地的增添與高爾夫持平,中國足球不起飛都難。其實足球起飛與否算不了什么,要緊的是與身心關聯的健康的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