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湯』傳奇-中篇故事
皖北蕭州的風味小吃,首推“啥湯”,與臨近的河南胡辣湯和淮南牛肉湯并稱“三絕”。“啥湯”是啥湯?
1。丐仙傳寶
據說幾百年前,蕭州劉家有位屢試不第的窮秀才,在無奈之下棄筆從商。他在南關開了間早點鋪,老兩口忙上忙下,生意不溫不火。
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有個老乞丐凍昏在劉家店門前。心善的劉老秀才兩口子將老乞丐抬到屋內,給他灌了姜湯,還騰了一間屋子讓他住下來。
可這老乞丐也是奇怪,對劉老秀才的救命之恩也不言謝,每天飽飯之后便安然高臥,更不到早點鋪里搭個手。到了來年春天,老乞丐突然又病得起不了床。劉老秀才為他請醫問藥,卻都不見效,正擔心發愁,老乞丐有氣無力地說話了,說他這病只需要一鍋湯羹藥便可痊愈,不過這湯羮藥要按他說的食材和配方去熬制。
“麥仁、蔥、姜、五香粉、鹽……”老乞丐掰著手指頭一一點數。
劉老秀才剛要去操辦,老乞丐又說還需要一味藥引子,就是院中那幾只孵蛋的老母雞。劉老秀才的妻子一聽,噘起了嘴:“全指望著這幾只老母雞下蛋換錢貼補家用呢,都吃了,日子還怎么過?”
可救人要緊,劉老秀才當即殺了那幾只老母雞,按照老乞丐的指點一一處理了食材,直到傍晚時分才把這些食材燜在了鍋里。文火熬了兩個時辰后,估摸著差不多了,劉老秀才去叫老乞丐,卻怎么也喚不醒他,只好繼續燜在鍋中。老乞丐一覺睡到天放亮,眼一睜就嚷著要喝湯羹藥。劉老秀才忙起身打了一碗面粉糊,傾到鍋中,大火燒開后再揭開鍋,頓時蒸汽氤氳,異香撲鼻,用勺子一撈,雞肉全不見了,鍋中的湯濃淡相宜、色若紫玉,忍不住嘗了一口,啊,味道好美!劉老秀才盛了一碗正準備端給老乞丐,一轉身卻見那老乞丐不知何時已下了床,正笑呵呵地立在他的身后,紅光滿面,毫無病態!
老乞丐笑道:“你這鍋湯尚缺一味,待我指給你看!”說著,伸出右手食指往鍋中空戳了兩下,讓劉老秀才兩口子再品一品湯的味道。老兩口一嘗,哇,果真味道更好了,那鮮味從喉嚨間直通丹田,遍體舒適通泰!劉老秀才驚喜地問:“這、這是啥湯?”
“哈哈,你說是啥湯就是啥湯。”老乞丐隨手抓起筆,在書案上鋪開紙,寫下“啥湯”這兩個字,然后道:“叨擾了二位幾個月,無以為報,就把這‘啥湯’留給你們,你們以后只需賣啥湯,子孫后代便吃著不盡了。”說完,老乞丐拱拱手就要告辭。
劉老秀才蒙了,倒是他妻子反應快,忙一把扯著老乞丐的袖子道:“可……可這啥湯中缺的一味,也就是你手指指出的味兒,讓我們以后如何熬出來?”
“看來你這老婆子還真有點貪心呢!”老乞丐笑道,“也罷,就將我的這根手指頭留給你們以后點化啥湯這一味吧!”說著,他抓起案板上的菜刀一刀把右手食指剁了下來!劉老秀才嚇傻了,急忙阻攔卻是不及,又見房內金光一閃,老乞丐不見了,案板上遺有一段晶瑩的玉指!此時,空中傳來老乞丐的朗朗笑聲,抬頭一看,只見老乞丐迎著朝陽冉冉飛升,轉瞬即逝……
此后劉老秀才按照老乞丐所傳的秘方,熬啥湯、賣啥湯。果然如老乞丐所言,人們喝了啥湯無不稱好,喝了還想喝。
早點鋪生意好了,劉老秀才小灶變大灶,草房變瓦房,瓦房變成了拐角樓,拐角樓的門楣上高懸著老乞丐題的“啥湯”二字。劉老秀才善心得好報的事也傳揚開來,人們紛紛猜測老乞丐定是神仙下凡,他遺下的那枚玉指便是仙人指!
劉老秀才把仙人指奉若至寶,用一段碧綠的竹管盛了,鎖進佛龕下的密柜中。每天第一個來到劉家啥湯店的食客會看到這么一幕:熬燜了一夜的啥湯就要揭蓋了,劉老秀才方將竹管取出,口中念念有詞,在揭蓋的剎那間對準湯鍋指點幾下,然后一聲悠長的吆喝:“開鍋了——”
說來劉老秀才并非慳吝之人,他毫無保留地將啥湯的配方公布于眾,只是仙人指這件寶物,只在劉家子孫中傳承,且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
2。知縣謀寶
到了乾隆年間,劉家啥湯店的掌勺人名叫劉文仁。劉文仁在書塾讀書時,聰明好學,文思敏捷,老塾師對他贊不絕口,稱許他若走科舉之途,至少可取舉人功名。但限于劉家“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的祖規,身為長子的劉文仁最終還是痛惜萬分地下了學,接過了老父親手中的啥湯勺。
既然干了,那就得干好。劉文仁經過一番琢磨,首創了在啥湯中打蛋花的吃法——為了避免留下生蛋的腥氣,掌勺師傅以驚人的臂力和準頭,把煮沸的高湯舉到半米高,手腕一揚間,沸湯如飛流瀑布急沖直下,傾入盛有雞蛋汁的碗中,不濺不溢,一碗蛋花就成了!沖了蛋花的啥湯美味沁腑,叫人難以忘懷。如此一來,劉家啥湯店的生意更紅火了!
這一年,蕭州換了個知縣,名叫劉王瑗。那年月,黃河流經蕭州,幾乎年年發洪水,百姓遭災,朝廷為治黃河費盡心思。這劉王瑗本是河道總督府的一個老書吏,堪稱治水能手,朝廷特地破格提拔他來蕭州當了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