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是一門學問-成長視窗
“比”是一個會意字,即拿一物或一類物,與另一物或另一類物進行比較。比,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在學校,同學們之間比成績,比品德;在社會上,人們之間比地位,比權勢;在超市里,人們比質量,比價格……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雙刃劍。善于用比這把劍的人會發揮出巨大的威力;不善于用的人則可能傷害到自己。因此,如何比,是一門學問。
客觀理性地比,帶給我們的是啟迪和成功。只有理智地比,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揚長避短。缺乏理性地比,帶給我們的是人生的空白和遺憾。和別人進行比較后,自己仍沒受到任何啟迪和進步,這樣的“比”就是盲目的,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事例,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告訴人們,秦朝實力雄厚,阿房宮的建造更是雄偉壯麗,秦始皇滿以為這樣就會穩坐江山千余載,不曾想,一個陳涉起義就讓一切土崩瓦解了。“秦人無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后代統治者比而不鑒,所以悲劇才會不可避免地重復上演,令人扼腕嘆息。
不顧實際地比,帶給我們的是誘惑和傷害。現在有些學生圈就存在著一種不良風氣——攀比,且愈演愈烈。媒體也偶有報道過一些學生舉辦豪華聚會,開著名車,穿著名貴禮服,排場浩大。這些學生比的不是成績和素質,而是吃喝穿戴、時尚享樂、排場,無不讓人惋惜。校園里應該是最純潔的圣地,可攀比之風,喪失了本來的純真、質樸和善良。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摒棄不恰當的比,選擇理性的比。對待生活,我們應努力將比變成自我奮進的動力,使比成為我們順利到達成功彼岸的助推器。
該比的時候,我們絕不怯懦;不該比的時候,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平和的心態。善比者,比是一種促進,一種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種累贅,一種牽絆。
總之,比是一門學問。只有善比者才能知足常樂,才能體會心遠地自偏之境界的美妙。比出思想,比出境界,比出風采,才是我們應該達到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