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孩子眼里的中國學生-成長
一大早的,就看到薩那口子小魔女在梳妝臺前搔首弄姿。反常即妖,忍不住喝問一聲,才知道魔女今天上午要去聽匯報,參加匯報的層次都不低,當然要打扮一番嘍。
從沒聽說還有人要向她匯報,難道升官了?
一問,才知道是列席而已。
原來,我在日本所住的小城,和廣東佛山是友好城市,今年,雙方搞了一個中學生互訪的活動,日本方面派出十六名學生到當地學校學習,并于日前返回?;貋淼娜毡局袑W生,需要在市政府向市長和當地教育界人士作一次匯報(看來搞匯報不是中國的專利,至于是不是從日本引進的則待查)。魔女在市里掛了個國際交流的職務,事情多少算沾邊,就把她也拉去聽匯報了。
聽到這里,薩來了興趣。
記得幾年以前,曾經看過一篇對比中日孩子的文章,說的是中日學生同組夏令營,結果中國孩子的表現令人失望。比如,生病的時候,日本孩子會頑強地堅持下去,而中國孩子往往急于要求被送回去;吃飯的時候,如果不好吃,日本孩子也會堅決地吃下去,而中國孩子則因為口味不好而放棄??傊麄€夏令營期間,“小皇帝”,“小公主”們頗為狼狽。
這篇文章,讓很多中國教育界人士發出了改革現有應試教育弊端,提高素質教育的呼吁。
到日本以后,看過日本小學生冬天穿著短褲跑來跑去,感到培養自理和吃苦能力等方面,日本的教育的確有其獨到之處。再想起這篇文章,我的心中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覺,對多年以后這一代中國孩子成長起來以后的競爭力不禁深感憂慮。
然而,在日本呆得久了,也不時聽到一些相反的說法。比如,我認識的日本教育界人士中,有一位浜崎先生(2005年日本國一等教育勛章獲得者)就干脆地稱下一代日本孩子為“巴嘎”。他的看法是傳統的日本教育以嚴格著稱,強調教師的權威。但是近年來,日本大力引進美國的教育模式,按照美國的自由教育方式,教師既不能要求孩子們去爭取第一,也不能輕易地管教孩子,因為那樣會影響孩子的自信,使日本的教師無所適從。于是,現在的日本孩子,吃苦耐勞精神大不如前了。言下之意,對中國的應試教育,題海戰術倒是頗為羨慕。
這種說法,畢竟是一家之言,不乏片面,至少,對于題海戰術,誰要說它的好就該背上中國小學生的書包繞城走上兩圈體會一下。不過,這說明了從中國人或日本人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大概可能會有相當不同的結論。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和我這個中國人討論問題,有意高抬一下中國的教育制度?那么,真實的日本人眼里的中國孩子,又是怎樣的呢?對這個問題,雖然一直很有興趣,但日本人曖昧的民族性格讓我屢問而不得要領。
單田芳先生說得好“要知心腹事,需聽背后言”,像這次,由于參加和聽取匯報的均為日本人,其內容應該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日本孩子們走馬觀花后對中國的認識和看法。
于是就拜托小魔女借這個機會了解一下。
等到小魔女回來,看著卻有點兒發呆的樣子,問,怎么樣,是不是日本學生太傲慢了?
有些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頗為負面,總覺得《紅高粱》里面的中國人才比較真實,為這種事情,魔女也曾與人爭執過。
不是,魔女說,我在想照他們的說法,日本的教育恐怕是出問題了。
難得難得,即便平時沒心沒肺的家伙也有憂國憂民的時候啊。
怎么回事?問下來,才知道這次匯報中,日本學生講自己對中國學生的看法是有一點“畏懼”。
畏懼?佛山這地方男出黃飛鴻,女出十三姨,難道是打了日本學生?不能吧,以我的了解,現在老廣好像不太喜歡直接動手的,都是雇傭黑社會。
別瞎猜了,這畏懼與打架無關,是在學業上面。
于是聽魔女慢慢道來。首先得承認,匯報中負面的內容并不少。日本學生對中國的負面印象主要有這樣幾個:
第一,中國的污染太嚴重,在佛山期間,很難看到藍色的天空;第二,中國的貧富差距顯然是比較嚴重的,在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嶄新高檔的房子與陳舊破敗的房子間雜其中(日本三十年前也是這樣的);第三,中國學校中的設備往往比日本還要先進,但是要么很少給學生開放,比如音樂教室的琴看起來都是新的,要么給學生開放但缺乏維護,比如電腦教室里的計算機,有一半已經不能使用。
但是,更多的是正面的評價,也正是中國孩子的實力,讓日本學生產生了“畏懼”的感覺。對中國孩子,日本的中學生們在三點上深感驚訝和自愧不如。
第一點,就是中國孩子的英語水平普遍比日本孩子高一截。到佛山市的日本孩子也在中國的中學(重點中學)隨堂上課學習了兩個星期,結果發現中國的中學生在英語課上居然都是用英語發言,令日本孩子大吃一驚。這在日本的學校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即便日本的大學生,也基本是啞巴英語的水平。想起我們上中學的時候,也是以“啞巴英語”著稱的,看來中國在改善英語教學方面的確是收到了成效。在這段匯報的時候,有人問去“見學”的日本學生:
那么你們有沒有和中國的學生說英語呢?日本學生回答說:“我們說了,但是他們聽不懂,于是以后就再不好意思說了。”
(聽到這里,薩不禁莞爾,日本人學英語的致命弱點是日語沒有R音,所以發音比較成問題。這使得日本學生的英語水平在亞洲總在倒數幾名徘徊。所以,日本學生英語比不過中國學生,倒也不能說中國學生多么優秀。)
第二點,是中國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精神。日本的民族性不擅主動,所以,日本學生在佛山的中學里,發現中國學生紛紛主動上前招呼的時候很有些不適應。而中國的學生不但上來招呼,而且很快就毫不客氣地抓緊時間,向日本學生學起日語來。起初,日本學生覺得中國學生這樣做頗有些不自量力,因為中國學生的日語發音顯然十分生澀,按照日本人的習慣,外語水平不高的時候,是絕不能開口的。然而,兩個星期以后,當日本學生準備回國的時候,發現中國學生都能用相當流利的日語和他們打招呼和告別,不禁第二次吃了一驚。
(對此,薩倒是十分能夠理解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學校要來幾個“老外”,大伙兒也是追上去對話不休的。要知道如果找外教對話,人家可是按鐘點收錢的,有這樣不要錢還能學外語的機會,精明的中國人怎么會放過?)
第三點,是中國學生似乎每人都有特長。大家開晚會的時候,日本學生表演節目往往靠集體,內容以小品為主。但中國學生幾乎每一個都能表演出一些獨特的藝術節目來,比如有的能彈琴,有的能表演魔術,有的能即席繪畫。這些顯然是課程中沒有的內容,讓日本學生感到吃驚。
難道每個中國學生都是藝術天才?一時,對一起上了兩個星期課的普通中國同學產生了莫測高深的感覺。
?。ㄈ毡緦W生不知道,在望子成龍的家長的期待中,中國學生從小就要享受每個周末都要去上各種課外班的特殊待遇,以至對很多孩子來說連看螞蟻搬家都成了奢侈。如果知道,他們就不會對這種天才表示驚訝了。這種做法被稱作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并且使孩子的童年成為噩夢。說起來,中國學生很羨慕日本學生這方面的輕松呢。然而,由此獲得的一技之長,對中國學生,看來也確實是一種財富呢。)
最后,日本學生的總結是中國的學生很厲害,日本必須克服自己教育的弊端,否則以后競爭、危機、生存、死亡。
結論很嚴肅,至少日本的幾個教育界人士走出會場的時候都是面色凝重,明年繼續進行這樣交流的意向,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批準了。而且,還增加了五月份邀請更多的中國學生來日本“見學”的內容。
聽完這個總結,薩不禁又想起當初看的那篇中日學生夏令營的對比??磥?,中國和日本對彼此的看法實在很有意思。老實說,我頗懷疑中國佛山方面的教育部門搞了一點面子工程,比如專門集中了一些好學生和日本學生編成一個班上課。不過這個工程的成本應該不大。想想中國家長們省吃儉用為孩子買鋼琴,拿棍子逼著孩子背英語的那種精神,恐怕選拔一點兒這樣的學生并不是難事。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想想中國家長們的付出,孩子們的大書包,一時茫然。哈姆雷特說,生存還是死亡?我們該怎么說?或許……成功還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