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不傷心-文苑
小說《西游記》快看到結尾了,對唐僧的厭惡不減反增,愛哭就算了,耳根子軟沒眼力見也能忍,越看越寒心的只是唐僧對孫悟空的態度,從始至終不過一個“用”。
兩個很有意思的情節——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把猴子趕回了花果山,很快自己就被妖精變成了老虎險些被打死,悟空一聽八戒說唐僧遭了難,立刻答應出山——雖然的確有一部分是因為八戒的激將用得好,但很戳人的一個細節,是悟空在救場之前,居然先跳進海里洗了個澡。
為什么呢?
因為他知道唐僧愛干凈,生怕自己在花果山跟猴精們混久了身上有妖精味,熏到了師父,所以特意從筋斗云上翻下去,在東海里把自己洗得干干凈凈。
如果只是把唐僧當作上司,把取經當成任務,大可不必如此吧,猴子皮歸皮,卻的的確確在踐行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承諾。
相比之下唐僧的回應,卻更像是冠冕堂皇的冷漠:
“賢徒,虧了你也,這一去,早詣西方,徑回東土,奏唐王,你的功勞第一。”
于是也終于理解了電視劇版的《西游記》里,為什么會把唐僧這句臺詞改成“悟空,是為師錯怪你了”。人的本能,不就是對愛者言愛,對毫無感情的人才以利益相誘嗎?
可孫悟空笑嘻嘻的:“莫說莫說,但不念那話兒(緊箍咒),足感愛厚之情也。”
第二個情節,是六耳獼猴搞出的真假悟空,兩只猴子從天上鬧到地下,又打到如來面前要辨個真偽,一向幸災樂禍的八戒都破天荒地嚴肅了一次,可作為師父的唐僧說什么呢——你既知此門,可趁他都不在家,先到他洞里取出包袱,我們往西天去吧,他就來,我也不用他了。
讀到這里的時候真的非常討厭唐僧,西行過半,幾年來朝夕相伴,屢次救他于虎口之中的大徒弟,對他來講,也不過就是個“用”啊!
難怪連觀音都看不過去,直接下了死命令把取經這件事和孫悟空綁定,打消唐僧動不動就想把猴子趕走的念頭。
可就在下一回師徒四人路過火焰山,悟空看到路邊賣糕的小販,卻還是會主動去給唐僧買糕,對唐僧的冷漠和無情,他似乎無知無覺,因為沒有知覺,所以毫不在意。
司馬遷在《史記》里問:“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可孫悟空偏偏就不怨,他只有一派天真和赤誠,只看到自己給予的,不在乎對方回饋的,因此也就能免于傷心。
希望猴子可以永遠做個沒心沒肺的猴子,如果不懂就可以不痛,最好不過永遠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