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味人生至平淡-人生
每逢節日,都會收到很多朋友的祝福,但我最喜歡一個沈陽朋友送給我的一段祝福:“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都魚躍鳶飛。”我覺得她送出了一種至淡至真的人生滋味,如河中悠悠流水,如山間自由流云,如大地敦厚泥土。
塵世中的我們,如果心中不起波瀾,那么就會覺得隨處都是青山綠水的美景;如果本性善良真誠,那么就會感到魚翔淺底、鷹擊長空般自由。這是一種多么自在的人生情懷。
一個追求人生真性靈的人不在乎外界的繁華與喧囂。“蘆花被下臥雪眠云,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萬丈紅塵。”躺在蘆花鋪就的被子上,我們就像臥在潔白的雪片中,睡在縹緲的云霧里,就會保全一份寧靜的氣息;品嘗著竹葉香茗,好像遠離了喧囂的人間。這是一種達觀的生命胸襟。
“孤云出山,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一片浮云從山峰中騰起,不受拘束地在空中自由自在地停停走走;明月像一面鏡子掛在天空,人間的寧靜或喧囂都與之毫不相干。我想,我們步入這樣的境界,自由的思想定當是那無拘無束的白云,盡情領略著歲月的靜美,我們淡定的胸中就有那么一輪皎潔的明月,而心底的原野上,沒有喧囂、沒有斗爭、沒有計較,多好!
當日漸豐盈的物質生活在我們體內堆起一層厚厚的脂肪,我們打著充滿油膩的飽嗝,抱怨人生的種種得失時,我們真正的性靈卻日漸瘦去。氣貴清冷,味求平淡。“木床石枕冷家風,擁時魂夢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在木床石枕中,我們追求清涼的風格,睡覺也會覺得做夢也清爽;粗茶淡飯,甘于平淡滋味,吃到嘴里也會覺得香甜踏實,不必為過多的脂肪而煩擾,也不必為身上的累贅而擔憂。
佛說,人生有兩種痛苦,一種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一種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因為得到,我們怕失去,因而寢食不安;因為得不到,我們左顧右盼斤斤計較,煩惱不請自到。到頭來,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尋煩惱。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作水。生命的苦樂并沒有什么區別,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迷亂就會使樂境變為苦海,像水結成冰,醒悟則能使苦海變為樂境,似冰化成了水,苦與樂、迷與醒也并非兩種心體,只不過在一瞬間的轉念罷了。這是一種很辨證的法則,我總覺得,不論得失,隨性自由,任它來去,得到是福氣,失去并不意味著一無所有。
記得在一條高速公路旁的巨大廣告牌上有這樣一條標語: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盡管這樣的豪情有一些唯心的成分,但是至少表達了一種人生豪邁,正如古人所說:地寬天高,尚覺鵬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鶴夢之悠閑。盡管地寬天高,但如果心胸狹窄,還是覺得不夠大鵬鳥飛翔回旋;云深松老,才知道仙鶴的美夢是那么酣甜。
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坐在陽臺上仰望蒼穹,審視自己一天所付出的努力是否達到了自己的微小目標,但無論怎么對照比較,總覺得還是有一些差距。在靜思中才發現,這種對照對于淡定的心靈而言是多么無關。是的,一個人只有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獨坐審視自己的內心時,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之際覺得精神十分舒暢。于是常常感慨:假如這種真心能夠常在該有多好,然而希望之心偏偏難以全消,于是心靈上會感到羞愧不安,到最后才猛然頓悟,天心月圓是因為其真,星辰云美是因為其淡。
有一句很時尚的話是這樣說的:真水無香。或許,無就是人生的一種極致。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恬靜平淡,開始本返真。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稀處,識心體之本然。
“高遠灑脫,清心逸神。”“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讀書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嘯于丘阜之巔,使人興邁。”登高能使人感到心胸開闊,站在河畔能夠使人感到思緒萬千,在雨雪之夜讀書,可以使人感到精神清爽;在山頂放聲長嘯,可以使人感到無比振奮。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真味人生至平淡,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