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如山-民間故事
義匪郭麻子
在山東省密州縣桃園鄉北有一座大山,連綿十余里,巍峨聳立,叫做障日山,鄉民又稱其為“仗義山”。
障日山地形險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民國初年,障日山上盤踞著一股土匪,匪首叫郭麻子。
郭麻子有一手神槍絕技,百發百中。他深知“盜亦有道”的道理,對嘍啰們說:“兄弟們,咱們駐扎在障日山上,凡事務必義字當頭,絕不能給障日山丟臉。”他親手擬定了三條山規:不準奸淫婦女;不準欺凌弱小;非萬不得已,不可傷人性命。違者斬。
翠屏是桃園鄉大桃園村最美麗的少女。一天,她去河邊洗衣服,卻被一個騎著高頭大馬的蒙面漢子劫走。有人認出了那匹馬,正是障日山二當家的烏騅馬。翠屏的父親壯著膽子上了障日山,見了郭麻子就撲通跪倒,連喊“大王饒過小女翠屏”。郭麻子起初還不相信,問:“我治軍一向很嚴,怎么會發生這種事呢?”翠屏的父親只是一個勁地磕頭。郭麻子下令搜山,不大會兒,在一個隱秘的山洞里發現了被五花大綁的翠屏。幸虧發現及時,翠屏尚未失身。二當家原本打算當天夜里偷偷跟翠屏成親來著,他的如意算盤打得很好:先將生米做成熟飯,待翠屏一家接受了他,再慢慢爭取老大的首肯。
郭麻子勃然大怒,將二當家就地正法,梟首示眾,然后親自送翠屏父女下山,并送上二十塊大洋以示賠罪。從此郭麻子名聲大振,被遠近鄉民稱為義匪。
游俠二燒包
關于郭麻子的義,還有一樁代表性事件。
那年,他帶領兄弟們去“收稅”——也就是搶劫,郭麻子每每自比官府,就給搶劫起了這么個別名。這次,他們的目標是大桃園村。
夜深人靜之際出發,剛到村外,他們就遇到一個黑衣人,立于大路當中,大大咧咧,攔住了去路。
攔路的是大桃園村的“二燒包”。燒包,在密州縣方言中有吹牛、顯擺的意思。二燒包打小游手好閑,專好舞刀弄槍,干行俠仗義之事。除了好顯擺,二燒包沒有大的毛病,在桃園鄉口碑頗好。此番他聽聞郭麻子要到大桃園村“收稅”,便自告奮勇前來攔截。
聽到兄弟們稟報,郭麻子走上前,拱手問道:“這位兄臺,有何指教?”二燒包也拱手回答:“郭老板,不好意思,兄弟不才耽誤您生意了。按江湖規矩,今晚咱哥倆單挑,您要是能勝了我手中的槍,就由您進村,悉聽尊便;您要是輸了,就請掉轉馬頭打道回府,不要打攪鄉親們休息。我聽說,郭老板最仗義,今天打算領教領教。”
“哼,少給郭某戴高帽,這套玩意在老子這里不好使。”郭麻子冷笑兩聲,但略作思忖后卻說了一個字“中”。
兩人站好,隔著有十多步遠,一個小嘍啰負責敲鑼。鑼聲未落,兩人的槍幾乎同時指向了對方的眉心,但很明顯,二燒包要快那么一點。出人意料的是,槍聲并未響起。
郭麻子看著二燒包手中之物,很是詫異:“這就是你的‘槍’?一個破笤帚疙瘩?”
二燒包點了點頭,接著便連聲贊嘆:“不愧是大名鼎鼎的郭老板,果真是條好漢,兄弟佩服得緊!”
二燒包手快,卻沒“開槍”;郭麻子手慢,卻能立即意識到對方高自己一籌且留有余地,從而“懸崖勒馬”,硬生生地收住已經在扣動扳機的手指頭。兩人反應都快,都很仗義,所以都暗自佩服對方。
郭麻子想了想說:“這場算你贏,不過,光拔槍快還不能說明問題,關鍵得看槍法準不準,咱還得再比一場。”
二燒包說:“中,不過得借你的槍用用,我家窮,子彈少。”
郭麻子點了點頭:“中,咱倆用同一把槍更公平。”
五十步開外,點燃了一炷香。郭麻子一揮手,香火滅。二燒包接過槍,也是一揮手,香火也滅了。
連續五輪,均是如此。
郭麻子道:“這輪咱倆算是打了個平手,不過算總賬,是你贏,兄弟認栽。一年之內,兄弟絕不踏入大桃園村半步。明年這個時候,咱再比過。”
生死一念間
第二年的比試,仍然是郭麻子以微弱劣勢敗北。之后連續兩年,都是郭麻子敗北,但兩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原因自不必說,郭麻子肯定暗自下了不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