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三七九)冰窖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七九)冰窖胡同
冰窖胡同在前海南沿東邊,南起白米斜街,北至前海南沿。胡同中部呈現大拐彎形狀。胡同形成于清代。因胡同西南側原有四座民辦冰窖,故稱“冰窖”。清朝冰窖有“官窖”、“府窖”的等級規定。工部都水司所轄十八座冰窖,統稱“官窖”,供宮廷和官府用冰?!案选笔翘卦S一些王府自辦冰窖,以供王府用冰。民間不準擅自經營冰窖。1911年改為冰窖胡同。
季節變換,冷暖更替,是自然規律,無人能夠改變。前清時候,夏季來臨人人照樣感到炎熱。于是就想到了把冰儲存到夏天的辦法。這就有了冰窖。
后來,按等級冰窖分成“官冰窖”、“府冰窖”和“民窖”,并有“磚窖”與“土窖”之分。北京城最有名的當屬北海公園東門外的“雪池冰窖”,專供皇室使用。當年什剎海除白米斜街的冰窖外,河沿還有一些“府窖”和“民窖”,如恭王府冰窖、樂家冰窖等。恭王府冰窖就在現在的后海南沿西側的住宅區內。
據傳清朝時北京城里王公府第有四十多座,但府窖卻只有六處:肅王府窖、豫王府窖、慶王府窖、睿王府窖、恭王府窖和禮王府窖,什剎海南岸冰窖胡同(現稱白米北巷)里的冰窖就是恭親王府的府窖。官窖、府窖均由內務府和工部共同管理,經費全部由國庫承擔,王府僅有冰窖的使用權。
據已故京劇大師翁偶虹先生考證,這個冰窖年年冬季,就海取冰,鑿為長三尺許,寬二尺許的方塊,入窖儲藏。夏至啟冰,頒賜文武。人入窖內,涼氣即撲面襲來,再入則涼極而寒,砭人肌骨?!?/p>
但是居住這里的百姓不這么看,他們認為此冰窖為清末時期所建,因為冰窖名稱起源于宣統年間,祖輩傳下來的話是:每年冬天,由滿族冰窖岳掌柜雇人把什剎海內的冰存進窖內,分層碼放,直到距離地面三尺高,然后鋪上稻草,壓上一尺厚的黃土,次年盛夏時開窖取冰出售。
后來因為北京城里以冰窖命名的胡同名稱重名太多,比如有冰窖廠胡同、冰窖斜街、冰窖口胡同。這里地處白米斜街之北,1965年在胡同重新命名時改為“白米北巷”。阜成門北順城街東側、平安里西大街南面的冰窖胡同,改為冰潔胡同;東直門外斜街西北面的冰窖口改為了西香河園。
這條胡同早先是白米斜街的一條岔巷,因舊時西側胡同口三角地有四口土冰窖,清宣統年間得名“冰窖胡同”。胡同整體呈近乎直角的拐彎形狀。白米北巷里還有一條岔道與河沿相同,不過這里的門牌號碼是前海南沿。巷子全長112米,曲折走向。
聽老人們介紹,冬季在河道、湖面上采冰是當年北京一景。因夏季太熱,百姓吃冷食、降暑需要用天然冰。講究的家庭還置有防暑“土冰箱”,俗稱“冰筒”或“冰鑒”。把食品或飲料放在中央,四周放上冰塊,這樣,儲存的食物能保鮮,飲料也會清涼可口。
進入臘月以后,京城各河道與冰面上就會聚集著一些采冰的人,開始打冰。人們管這些采冰的人為“凌人”。明清時,內河起的冰儲藏在“內庫”,太液池的冰儲藏在雪池胡同中的“御窖”中,其他地方的冰則儲藏在京城各個冰窖之中。北京城帶有冰窖胡同不少,都與當年窖冰有關。
據說,我國冬季采冰習俗起源于周代,周成王命“凌人斬冰,納入凌陰(冰窖)”。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什剎海還能見到在湖面上打冰的工人,湖邊有拉冰上岸絞車,還有拉著窖冰的運輸車輛。打冰季節性極強,時間只在百天左右,在此期間可采集三至四茬冰。質量最好的二、三茬冰,可直接食用。
冰窖夏季主要是銷售窖冰,冰窖外常出現到此拉冰的各種車輛,除各種機動車輛外,還有各種款式的人力車輛。舊時北京胡同常有販賣“冰核兒”的商販,貨源來自各冰窖銷價處理的碎冰。這“冰核兒”價格低廉,深受平民百姓喜愛。
舊時京城的冰窖不光是存冰,還可作保鮮用場。有的冰窖專門設有活鮮庫、水果庫,老北京把這一行當叫作“窖貨”。如德勝門外的“偉記冰窖”,由義順大干果店經營;現在的四道口冷庫就是由“偉記冰窖”發展而成;如恭儉胡同的德順冰窖,儲存蒜苗,經營者被人們稱作“蒜苗王”。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在有了空調、冰箱、冰柜,儲存食品方便多了。也就不再需要冰窖了。
原作者:老樹枯草
原鏈接:http:////s/blog_14204dd260102y8qk.html
聲明:本文內容來自博客作者,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新浪客服。本賬號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