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未成功的女孩-成長視窗
邵言有一句挺有意思的口頭禪:我簡直是以失敗為生啊!
失敗的記憶是從模糊的幼兒園時代開始的,那次老師要挑選一個孩子代表幼兒園去市里參加演講比賽,邵言苦練了兩周,把稿子背得滾瓜爛熟,最后的選拔結果卻是最漂亮、最聰明的夏蕓勝出了。市里的演講比賽前一天,夏蕓突然感冒啞了嗓子,邵言迷迷糊糊地就被老師帶去參賽,拿回來個第二名的成績。每當看到掛在墻上的這張獎狀,邵言總忍不住想,如果是夏蕓去了,一定是第一名,我真是個失敗的替補。小女孩的心總是脆弱的,帶點小虛榮,因為常常聽見老師夸夏蕓寫字漂亮,邵言每天回家都要摹寫千字文,期待著老師表揚自己的那天。無奈的是,到大家離開幼兒園時邵言還是比不過夏蕓,給自己留下的卻是失敗者的無奈和十幾年練字不輟的習慣。
初中時,邵言的成績一直徘徊在年級組二三十名,她便把班里那個考年級組十來名的女生定為競爭對手。心想自己笨點沒關系,找到目標拼命趕超,定能奪取最后勝利嘛。結果那個女生被邵言學習的鉚勁兒感染,亦不敢懈怠,你考前20我考前10,你考前10我考前5。兩人的成績突飛猛進,時常不分上下。最后的中考,那個女生竟考了全市第一名。邵言看了看自己年級組的成績單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不禁長嘆一聲,三年完敗。而另一個女生卻真誠地對邵言說了聲,謝謝你。
經過中考的篩選,邵言進了高中,遇到了更多更優秀的人,一直更換著自己的奮斗目標。用自己的話總結就是,陪著我的,一直都是成功他媽。
后來她考入了全國前十的名牌高校,晨起溫書,挑燈夜讀,甚至是手機里也沒有游戲或者微博,只有英語聽力和單詞軟件,即使這樣,她也比那些天資聰穎的同學落后很多。再后來被保送中科院讀研,她說,自己得到保研資格的原因是比她成績好的人都選擇了出國或工作,自己的能力真是遠遠比不上他們。
一次又一次,她像丑小鴨混進了天鵝群里。或者用她的話說,她是自行車時,被小汽車甩在后面。她是小汽車時被飛機甩在后面。她終于成了飛機,前面的已經是神舟飛船了。
這和別人眼里的邵言大相徑庭。有人說,她是那個以自己最勤奮的練習、最流暢的表現為幼兒園贏得全市演講比賽第二名的女孩,有人說,她在初中時寫在田字格的里的字簡直和字帖里的一樣漂亮;有人說,高中的某一次考試里她有著一人獨攬年級組各科第一名的驚人紀錄;有人說,她在大學里的勤奮與專注讓高三的學子都會汗顏。這一切,她似乎毫不知情,她懂得的,是自己一直落在后面,一直向前追趕。
她說,成功永遠跑在我前面,我永遠追不上它,只能跑得越來越快。
我一直以為,只有成功作為鼓舞,人才能進步,人生應由一波一波脈沖式的勝利提供能量。所以每當不能實現預期目標,我常常埋怨付出與回報不能成正比。這時我便想起邵言,晨起溫書的她,挑燈夜讀的她,初入大學時成績平平拿不到獎學金的她,落寞的以失敗為伴的她。
我常常問自己,撇開最后的成敗結果,你的努力是否讓你問心無愧?你的每一次成功是否比邵言的失敗更值得驕傲?你有沒有勇氣,做一個永遠被成功拋在身后卻永遠追逐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