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長的“古董神童”-勵志人物榜
我始終相信神童也是需要成長的,只是成長得更自然,更極致吧。
出生于1985年的天津男孩郝笛,既沒有專業學歷,也沒有可炫耀的家底,更沒有師傳,可是自幼便被人們譽為“古董神童”,十多歲已在天津民間古董鑒賞界小有名氣,21歲更有了“中國古董第一大家”的美譽。
這樣的一個“神童”究竟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
其實,郝笛的出身十分普通,父親是生意人,母親是醫生,4歲時父母都去經商,將他放在爺爺身邊,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爺爺。爺爺愛好收藏古董,郝笛耳濡目染,也喜歡上了這一行當,而且遠比爺爺癡迷。
上學后,郝笛對讀書的興趣依然沒有對古董的大,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活潑好動,而是天天悶在古幣堆里。一天,老師打電話給郝笛的父親:孩子在上體育課時暈倒了。家里的經濟條件還不至于讓孩子營養不良吧?一追問,郝笛才告訴家人:他兩年都沒有在學校吃早飯和午飯了,省下的錢都被他買了古董碎片和古錢幣。
郝笛的家人在驚愕之余,終于明白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孩子,他要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再加上郝笛小小年紀便在鑒別古董上的出眾表現:曾經在8歲時用5元錢買下一枚直徑15厘米的太平天國錢幣“太平通寶”,后來這枚孤幣升值到5萬元,10歲時他開始收藏考證古代盔甲,12歲時曾經結合歷史知識,成功地鑒別出中國人尋找了幾百年的“白金三品”,連一些權威專家也大為嘆服,于是他的父親決定,與其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不如放開手腳,交給他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順其自然,任其成長。
雖被譽為“古董神童”,但他的勤奮刻苦也是驚人的。天津老作家、收藏家王鵬先生和郝笛家是樓上樓下的鄰居,他既知郝笛的“神”,也知“神”從何處來,他介紹說:郝笛19歲時,已經收藏了很多文物,共有15萬件,其中兵器2000多件,銅鏡7000多面……這些文物他都分門別類,一一研究過。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古董的鑒賞當中,從13歲時起,郝笛時常通宵達旦地研究古董,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有時候還壓縮到三四個小時,習慣和古董一起待在沒有床只有沙發的房間里,獨享自己的一方天地。
這種勤奮刻苦發自內心、自然而然,沒有誰來強迫和監督,因此異常充實快樂,無須堅持便可做到底。這也使我不由想起“音樂神童”莫扎特在很久以前就說過的話:“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工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么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郝笛何嘗不是這樣做的,不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如果只是追求成功,郝笛早就可以過上錦衣玉食、隨心所欲的生活。早在八九歲,他就為家里賺過17萬元財富。此后,他接觸的值錢古董難以統計,請他鑒別古董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只要他稍有私心,將次的說成好的,將假的說成真的,不愁“一夜暴富”。然而郝笛的興趣并不在于此,在個人生活方面簡樸到了近乎慳吝的地步。他的午餐經常只有兩個包子,父親曾經給他20元錢讓他買雙新鞋,他竟只花了3元錢買回左腳44碼、右腳43碼的地攤鞋,一穿還是好幾年。這就是“古董神童”的奇異人生。郝笛認為,生活越簡單越好,只有生活簡單了,才能省出更多的錢和精力,做復雜的鑒賞古董的工作。
眾人夸贊郝笛“自古英雄出少年”,對他抱著超乎尋常的信任,除了他功夫深、眼力準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做人的純良溫厚,從不為金錢所動的行為準則。在2008年年初,郝笛經歷過一次生死考驗。應一位“大人物”邀請,他和父親乘上開往西北的列車。凌晨2點,一個光頭男子帶著4個眼露兇光的大漢,在軟臥席里威脅郝笛的父親說:“我們哥幾個已經被你兒子郝笛逼得快吃不上飯了,這次務必請他抬抬手,這個是我們的一點意思。”說著,光頭男子指指放著鈔票的大塑料袋。父親返回車廂,慌忙推醒郝笛,郝笛卻鎮定自若:“堅決不行。”來回幾趟,都是這樣,對方急了:“如果他答應,這次交易的7位數全給他。我們好交差,也能留下你們郝家人的性命。”郝笛聽了,還是那句話:“這批貨我不去看了。”他不介入此次交易,自然等于指出了真相。事情過去很久,郝笛的父親還是心有余悸,暗暗佩服兒子比自己還要勇敢和機智。
在郝笛看來,經歷種種誘惑和考驗是進入古董鑒賞界必須面臨的事情,如果跨不過一道接一道的險關,就意味著自己無法真正成長起來。對此,俞敏洪說得極好:“如果一個人得到的財富、名譽和地位不是通過自身不斷地完善和光明磊落的努力得到的,那他所謂的成功就是令人鄙視的,這種成功也和成長毫無關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成長遠比財富、名譽和地位方面的成功重要,好的成功無非是好的成長帶來的必然結果罷了。
身高一米八五的郝笛,如今已是全球多個博物館的最權威的專家之一,還是北京大學最年輕的教授,然而在很多人看來,他還是個在不斷成長的將人的自然天性保持得最好的一個孩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