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遭遇環保難題-人與社會
如果有三只蘋果供你選擇:一只從外地空運而來、價格昂貴的有機蘋果,一只本地農民使用殺蟲劑和化肥長大的蘋果,還有一只是本地農民自家肥料種出來的蘋果,你會為自己選擇哪只?價格是你選擇的首要因素,還是環保,或者其他?近日,美國《時代》周刊試圖為人類未來要吃什么樣子的食物指出一個新方向。而在中國,似乎這個問題又將面臨更多本土化的問題。
2007年,人類該吃什么樣的食物?有機食品?還是本地長出來的?3月12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試圖對這一問題找到一個準確答案。
事實上,自上世紀40年代美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有機農場“羅代爾農場”以來,西方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有機食品。最新調查顯示,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消費者每周都購買一次有機食品,比2000年增加了17%。英國是美國和德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有機食品消費國,2005年英國有機食品銷售額達16億英鎊,10年前的數字是1億英鎊。
英國查爾斯王子素有“有機食物狂人”之稱。早在20多年前,查爾斯便在自家的莊園里成立了一家“公爵家庭農場”,幾年后,他在農場的基礎上成立了有機食品公司“公爵領地”,后來還授權出了本食譜《公爵領地初創烹飪指南》。
查爾斯甚至到處游說,企圖將英國建成一個杜絕化肥、農藥的有機食品綠洲,他身體力行地證明:有機食品是一個帶有滾滾利潤的巨大產業。但最近查爾斯碰到了難題,從他的英國大本營開始,反有機食品浪潮愈演愈烈,歐美越來越多的環保人士開始意識到有機食物可能因高額的運輸費用,變得并不環保。
而正當西方人開始討論該吃有機食品還是本地食品時,中國,這個“有機農業發展面積僅次于美國”的發展中國家還正在為有機食品的真假問題所困擾。
中國消費群
絕對不超過3%
嘉定區華亭鎮下西洋農場是上海最大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當地許多有機柜臺都有其生產的貨品。農場于2006年1月3日給上海某有機超市供貨的清單顯示:雞毛菜、菠菜、青菜、生菜規格270克/包,價格2。50元,卷心菜2元/棵、小蔥3元/公斤、土豆3元/公斤、黃瓜6元/公斤。而這只是農場給出的批發價,貨物到了柜臺,價格又要翻一倍以上。記者在位于上海臨沂路的沃爾瑪超市注意到,盡管有機蔬果柜臺與普通蔬果柜臺比鄰而立、規模相當,但看的人多,買的人少,許多打扮光鮮的妙齡女子走了一圈,也不過是拈起半斤黃瓜或小包雞毛菜。
2006年,綠色和平針對中國的有機食品消費人群在上海、北京和廣州三地做了一場調查,結論顯示:消費者大多中產、收入高,家中有病人和小孩是驅動人們去消費有機食品的原因。價格方面,高出3到4倍還能接受。相比廣州,上海和北京更愿意消費有機食品,但北京最關注食品安全,上海首先看重食品質量,其次是食品安全。
截至2005年,中國獲得有機認證的有機種植面積約97。8萬公頃。綠色和平食品安全與可持續農業項目經理林志光稱“:中國的有機農業就發展面積而言僅次于美國,排名第二。”即使如此,“我國的有機產品主要用于出口,目前還處于有機產品開發的初級階段。”國家環??偩钟袡C食品發展中心總工程師周澤江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周澤江稱,中國有機食品主要還是供城市和出口,不可能所有人都吃有機食品,在中國,消費群絕對不超過3%。
與國外的擔憂不同,國內對有機食品的爭論還停留在真假階段。迄今國內共有31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這些機構良莠不齊。”周澤江坦言道,“中國有機食品的最主要問題是真假問題,假的太多,認證機構無序,不嚴格執行標準。要老百姓相信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我也沒什么信心。”
2004年阜陽奶粉事件,2005年蘇丹紅事件,2006年福壽螺事件、紅心鴨蛋事件、多寶魚事件,“食品安全”成為了媒體上最常見的詞語。劉佑斌稱,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方面將消費者推向有機食品,但另外一方面也使得他們對有機食品疑慮重重,從而構成了中國有機食品的最大困局。
劉佑斌現在的身份是新成立的上海同脈食品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他曾擔任技術總監一職的歐食多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已經全面停業,旗下的全國首家有機超市也關門停業。而關門停業的原因一方面是投資者與經營方矛盾沖突,“投資者認為這個行業有機可乘,投入很大,短期沒有看到回報,和經營者矛盾激化”。另外一方面也是難以自負盈虧,“歐食多定位高端,顧客多是境外人士,有一定問題”。林志光說:“一旦中國消費者信任有機食品,中國將擁有一個龐大的有機食品消費群體。”
今年4月,周澤江將舉辦一個針對外籍人士的講座,其中要解決的一個疑問是,“我們該如何相信吃到的是真正的有機食品”。“真假問題是中國有機產業的最大問題。”周澤江說。
先解決溫飽問題,
還是先解決環保問題
和國內對有機食物真假問題的討論完全不同,歐美國家對有機食物的認識已經上升到環保的層面?!稌r代》文章直接將矛頭對準了日益龐大的有機食品工業,文中稱,這些公司打著環保的口號,事實上和傳統食品廠一樣,擁有相同的工業化農耕手段和遠距離的運輸方式。文章更提倡食用本地產食品,而不是舍近求遠選擇外來的有機食品。
就食品生產方式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一課題,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學者日前向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提交了一份全面的研究報告,報告稱,“沒有足夠證據”表明有機食品對生態環境的副作用比其他食品更小。
但報告同時稱,與集約化方式生產出的同類食品相比,有機食品的生產不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會造成更多的環境污染。比如向水中排放更多營養物質以及加重氣候變暖效應。此外,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有機牛奶的生產需要增加80%的土地面積,同時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不環保物質也增加了一倍。如,有機西紅柿的種植比普通西紅柿需要多10倍的土地和將近一倍的能源。
報告的作者之一、曼徹斯特商學院教授肯·格林說:“你不能說所有有機食品都比傳統食品更環保。如果你仔細觀察生產這些有機食品所需要的能量,你會發現事實沒有那么簡單。有些有機食品的碳使用量甚至更高。”
對于那些沒什么環保意識,只是希望吃到健康營養食品的消費者而言,這還不是最糟糕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結論,沒有明顯論調證明有機食品在營養價值方面比普通食品更勝一籌。
而著名的反有機人士、前美國農業部專員丹尼斯·艾福利更是完全否定了有機食品,他在文章《有機食品隱藏的危機》中稱,有機農產品中有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而大腸桿菌O157更會致人于死。因為有機農業用動物糞便當作堆肥,動物糞便便是大腸桿菌等病菌主要的接收者。
中國也有不少反對聲,劉佑斌介紹說:“農業部有官員認為,發展有機食品會減低糧食產量,中國最重要是解決農民吃飯問題;有專家稱,中國污染嚴重,農業技術不成熟,不可能有真正的有機食品,而國外的論調也大多如此;三是中國沒有發展有機農業的條件,消費群不成熟。”
劉佑斌反對所謂有機食品帶大腸桿菌并對人體產生危害的說法,在他看來,這不是真正符合標準的有機食品。不過他指出:“很少有人指出,有機農業最大的問題是亞硝酸鹽超標,亞硝酸鹽對產品本身是有危害的。”當前有機肥同樣存在問題,不合理使用也會污染土壤和環境。部分動物糞便中農藥和獸藥超標,如果盲目過量使用,土壤中硝酸鹽的積累將會比使用化肥更嚴重。大量使用有機肥還會造成土壤中亞硝銨類物質的積累,蔬菜可直接吸收土壤中的亞硝基化合物,從而威脅人體健康。
即使如此,劉佑斌仍是有機食品的堅定支持者。他說,有機最大的益處是保護環境,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只需要一個農莊動植物生態鏈的良性循環,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之后,比起依賴大量農藥和化肥的現代農業而言,有機農業的成本只會更低。
空運蘋果會排放多少
二氧化碳?
《時代》文章稱,盡管現在的消費者重視有機食品的綠色和環保,放棄傳統的當地自產食品,但事實上本地產的食品才更加健康,因為它省去了復雜繁瑣的裝箱和運送環節。有機食品的擁護者稱,農作物是如何被耕種的方式會影響它的營養價值。反對者則認為,農作物在收獲之后的運輸和處理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本地產食品除了新鮮,有利于扶持本地農業之外,還符合消費者的道德觀——沒有消耗航空燃油污染環境、破壞臭氧層。
作者家住紐約,他在超市里所能購買的有機蘋果產自加利福尼亞。有人做過計算,單程飛越大西洋,一個乘客消費的燃油會排放出0。77噸二氧化碳。那么一個加利福尼亞空運而來的蘋果又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呢?對于有機食品的擁護者而言,食用有機食品環保,但如果算上這么一筆運輸賬,可能又該猶豫了。
事實上,負責有機食品監督的英國農業生產聯合會創始之初就定下一項基本原則:“必須采購本地或臨近地區的農產品。”這也成為了通行的有機食品質量標準和道德標桿。但結果卻相反,以英國為例,其本土的有機牛奶產量只能保證市場需求的30%。2005年,大型超市2/3的有機蔬菜是進口的。中國的情況相反,林志光介紹:“中國生產的有機食品大多供出口,消費市場還處于初級的階段。”
林志光支持有機農業。但他說,中國的有機農業是在全球貿易的框架下發展,這是錯誤的方向,中國的有機食品銷售,主要由國際貿易帶動,事實上,健康的有機農業應該是本地生產、本土銷售。林志光介紹說,綠色和平未來將重點推動中國本土的有機食品銷售,讓大陸消費者接受有機食品。
北京歐閣有機農莊科貿發展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有機食品公司,在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都建有包括糧食、蔬菜、肉、果在內的生產基地,產品自產自銷。
其宣傳負責人李小雪告訴記者,與國內大部分公司重在出口相比,公司主要立足本土市場,提倡區域內生產,以城市為中心,在周邊發展一兩個農場。盡管免除不了長途運輸,但“南北調配總比國際調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