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可以這么講-流行·視覺
禪讓制,靠的就是自覺性
咱們中國人一說到古圣先王,就是堯、舜、禹、湯、文、武這六位。其實在那個時候,他們也談不上什么國王,就是部落酋長聯盟盟主,只不過特別文明,不吃人肉,統治者之間也和平共處,大公無私,采用禪讓的方式交接權力。在形式上,禪讓是在位領導自愿進行的,通過綜合考評,誰有能力就選擇誰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現任者和繼任者之間往往沒有血緣關系,堯跟舜之間就是這樣。
堯看中的是舜在處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舜暴戾的父親(父頑)、酷虐的后媽(母囂)和用心歹毒的弟弟(象傲)聯合起來,想通過縱火焚屋、掘井填埋這些方式害死他,而舜屢次逃脫了這些陷害,這證明了舜智商突出;舜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沒發生過一樣,孝悌兩全,這證明了他情商超凡。再加上他政務功績斐然,名聲很好,堯覺得他是塊好料,就提拔了他。于是,唐堯和虞舜便成了禪讓制的第一對實踐者。
其后的虞舜跟夏禹也是這樣,當舜年老的時候,就將一把手的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眾望所歸的禹。
不過,這種友好的制度并沒有維持多久,因為當時禹正處在由部落聯盟首長向國君過渡的這么一個階段。
禹本想繼續禪讓,把位子傳給皋陶的兒子伯益,但伯益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于是他主動放棄了,并建議由禹的兒子啟來繼承。再加上啟也是個強勢的人,特別想當老大,禹就借坡下驢,順水推舟把王位傳給了啟。
約公元前2070年,啟在老爸的基業上建立了夏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部落聯盟首領也正式升級成了君王。啟坐上王位之后,當領導當上癮了,愛崗敬業,以家為天下,以天下為家,等到該他禪讓王位的時候,他想,我這王位是我爸爸傳給我的,我憑什么傳給外人?于是就不再外傳了,禪讓制到了他這一代就沒有繼續下去,從此演變成了王位世襲制。
后來的列祖列宗的思想覺悟和啟差不多,所以這個制度在中國就一直延續了4000多年,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下詔退位,王位世襲制才算終結,可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覺悟是有悠久歷史的。
這個王位世襲制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家天下”,具體來說就是王位更替采用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傳承方式。
皇帝開始追時髦
春秋戰國時期,神州大地中原地區除了華夏兒女之外,四方還有諸多強敵如豺狼虎豹般環伺,例如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道是不打不相識,打架也算是一種主動的交流方式,總比誰都不理誰強,夫妻天天吵架沒準還越吵越恩愛呢。于是,通過頻繁的戰爭和經濟、文化交流,中國歷史上迎來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中國人對先秦時代是這么認為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你是天子冊封的諸侯,你用夷禮,學習少數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是蠻夷,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就被看成蠻夷之人,但客觀來說,以前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鉆進一個人去,穿那種衣服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開襠褲的。褲,脛衣也,護腿的,相當于長筒襪。這種服裝設計既不便于生產,也不便于戰斗。人家少數民族窄衣小袖,死襠褲,生產能力和戰斗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
最后漢族人還是把自己的傳統服裝給放棄了,從唐朝開始,皇帝的服飾已不再是漢代皇帝冕服的樣式,皇帝上朝已經不再頭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烏紗,衣服領子也變成了圓領,腰部系一條腰帶,袖口也由寬變窄,相當時尚。
除了穿著,飲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數民族方向調整,就像大盤雞、拉條子這些西部美食,如今已成為某些人的最愛。在行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區的人們進門以后,習慣席地而坐。后來,中原人采用了西北少數民族的那種高桌大椅。由此可見,中原人民其實一直在向少數民族學習,但當時的漢族人認為,中原文明才是正統,誰要是學習少數民族,就把誰當做蠻夷對待,而少數民族學習中原文明,就把它當成中國的一部分來對待。
這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原人看待這種民族融合現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關系。但歐洲國家對待民族融合現象的看法就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看重血緣,而不是看重文化認同。比如一個中國人在德國住了一輩子,德語說得比德國人還流利,你都休想加入德國國籍,除非在1750年時,你的祖先就是德國人,這樣的話,你一句德語不會說,也可以加入德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