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一切-生活錦囊
一路走來,無論處在生命歲月的任何階段,都早已養成隨時檢視自己情緒變化的習慣。
一位已為人母的朋友,在自己的婚姻里不斷尋求另一份愛情。她的自我認同度相當低,雖在精神科咨詢多年,但狀況未見改善,希望我能協助她走出憂郁。
當擐尋到童年階段時,她忽然掩面而泣。我摟著她的肩,不發一語等待。“我根本沒有快樂的童年”、“從小就討厭自己”、“為什么我老不記得小時候的事情”……一連串的“為什么”,是我陪伴她的時候,聽到最強烈的自我審問。
現今的社會被稱為“生病的社會”。社會新聞強調一個人失去理性后的種種行為,卻很少談論“原生家庭”究竟做了哪些不當的教養行為。生病的社會人,通常來自教養者的疏忽。
喜歡哲學家加繆的這句話:“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幸福感時,為人父母的我們,是否應當主動關心孩子的孤獨、空虛、悲哀?
用真心來陪伴孩子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