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也頂不住被蚊香熏-人與社會
大學畢業后留校當助教,被安排住在了所謂的助教樓,其實就是把助教們安排住在學生宿舍里。一樓住了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的老院長梁桂全,筆者住二樓,三樓住了外語系、體育系的一群助教。宿舍在石牌,那時就等于是郊區,四面是農田和農科院的試驗田,一到春后,便會有許多蚊子。郊區的蚊子很厲害,仿佛長在高校里接受了智力熏陶一樣,機靈得很。那蚊子一下子會盤旋在你的頭頂,一會兒巡察,圍著你的腦袋轉,一會又會俯沖,襲擊你的小腿。總之,那蚊子比滑翔學校的教練機還要難觀察,常常咬了你,腳上手上起了泡你才知道被蚊子叮了一口。
晚上在看書,助教看書怎么晚也不算勤奮,怎么看也不算多。蚊子叮了后又不能躲進蚊帳里看書,只能點燃蚊香熏蚊子,蚊子一聞蚊香的氣味打擊,明顯少了,引起我們的竊喜。但是,蚊香一熏,也熏得我們的喉嚨發癢,腦袋總覺得有種漲漲的難受。尤其令我們震動的是,如果我們連續熏蚊子熏了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整個房間便充滿了蚊香味,衣服、枕頭巾、茶杯全部有一股蚊香味。更令人不安的是,筆者發現同宿舍的人或別的宿舍的人,每一次從煙霧濃烈的房子走出來,那笑容都是十分怪異的,呲牙咧嘴,而且平常聰明的助教,一個個變得和以前判若兩人,答非所問,有些神態與表情甚至有些荒誕。起初老以為是自己的判斷有點受極端思潮影響,但后來發現有的講師、教授家中的貓一旦聞到蚊香味,它們就會立即逃跑。如果跑不及的,被關在家里的貓,聞了蚊香之后,連老鼠也不會抓了,有時連走路也像電影中的那些狗腿子走路,笨拙得大大咧咧,缺乏了以往的那一種踏雪無痕,機警敏捷。想通之后,對助教們的怪異表現也理解了。
把這些觀察和講師、教授們一說,他們說,喲,怪不得,我們家的貓給蚊香熏多了,也犯傻了,居然和老鼠和平共處了。它們昏過去了。講師、教授說:不過也可推理出來,蚊香連蚊子都熏死了,把一只貓熏得糊糊涂涂顯然正常。
多少年過去了,筆者已經不住在華南師范大學,住進了譚村路城中村旁邊,小區依然有許多蚊子。小區的門崗露天,一到晚上便有許多蚊子。門崗的小伙子便躲進門崗亭里,點著蚊香熏蚊子。蚊子一熏就跑了,熏不到蚊子就直接熏人了。有好幾次筆者晚上去散步,走到門崗時,門崗亭的門衛會伸出腦袋,語言混濁地問:“上哪呵,買菜嗎”?這么晚了,去買什么菜?肯定是蚊香把這小子熏得昏過去了。
生態文明真重要,建設美麗廣東,美麗廣州的提法真重要。蚊子多,蚊香一熏,連人都搞得四肢無力,大腦昏脹。其他的空氣污染,水污染,食品不安全等等的危害就更大了,更為可惡了。這一切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刻不容緩。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難以幸免,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我們該做什么呢?我們可以做什么呢?我們每一個有責任感的市民,都要清醒地知道,沒有好的環境,不可能有和諧健康的生活,不可能有健康的一代又一代。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真的要學習北京的大媽,我們要踏踏實實的踐行北京大媽的精神。
筆者在北京有一段時間的讀書學習,在這期間,每逢假日喜歡在北京市區、郊區走一走,逛一逛。這一走,就發現了北京大媽現象。北京的大媽在一些老街道、小片區、一般是幾個人,有多有少,戴著紅袖章,坐在路邊,觀察著形跡可疑的人,觀察有所變化的事物,維護平安、維持秩序。有時她們坐在小凳子上,有時她們又站起來,沿著街道巡邏。老北京大老爺們告訴筆者,說小伙姑娘有些人過去也嫌老太太這“余熱”發揮太極致了,難免聚一起張家長,李家短的。后來時間長了,發現老大媽真的好,她們居然承擔起了一些社會責任,除了小偷小摸少了以外,什么假冒偽劣的作坊,什么亂排亂放工業廢水,什么亂倒淤泥垃圾,什么聚眾搞“傳銷”,一律沒門。這些做不正經事的人,一看見老大媽就腿發軟,眼發呆,因為老大媽軟硬不吃,認誰一個理:做人做事要有規矩,要對得起百姓!這多么令人感動。
現在我們是遇到環境教育薄弱,污染防治力較差,環保意識嚴重缺乏等等問題。我們必須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抓起的意識。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有能力的街道、小區,可以有街道小區的組織,像北京大媽一樣,有自己可靠的,做好事的,助民為民的團體,要有這種能人。如果沒有這些有基礎的團體,個人也要有所覺悟,觀察社會現象、觀察社會變化、觀察形跡可疑的人以及怪異的事,進行及時糾錯。例如:城市的工地那么多,到底余泥倒在哪里?究竟有沒有倒進江湖去?
為什么這個城中村,多了那么多的加工廠,這些廠到底生產什么,證照齊不齊全?
這飯店每次吃飯后,為什么客人都說肚子不舒服,到底這飯店的用油、用鹽、用料正不正規?
為什么我們現在綠化面積越來越少,我們的綠地越來越罕見,到底應不應有一個綠地指標?
為什么我們的天空只有秋天才顯出天高云淡,萬里碧空。除此外,很難在城市看到藍天白云,看到滿天星斗,和我們小時候完全兩樣?
為什么城里有些街道,一到晚上到處都是燒烤的小販,燒烤各種肉類食品,搞得周圍烏煙瘴氣,卻沒人投訴,沒人去管?
為什么我們有時去風景地,幾天都可以不擦皮鞋,衣領都不臟,在城里,能出現這種情況嗎?
為什么在一些小區的企業里,發現有些像未成年的孩子在工作,他們是不是童工?
為什么有一幢民居,住了那么多的男女青年,但又不見他們上班、下班,只是躲在房間里,這是不是傳銷組織?
現在的騙子又多起來了,喜歡在座機、手機上行騙,我們怎樣回擊、反擊,與騙子周旋,給他們有力的、有智慧的回擊,和他們進行智斗?
這些,我們都要問個為什么,都要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建設我們美麗的家園,建設我們放心的家園,這是我們每個人每戶人的期盼,也是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
群眾的覺悟是可以放心的,筆者有幾個觀察可以說明這一點:一是筆者留意傳媒報道多年,發現偌大城市中把臟東西、爛東西、別人遺棄的東西撿回家中放,毫不顧及家中環境的,近年來才有三樁比較典型;二是一些城里人都有喝桶裝水的習慣,或在家里,或在單位,不少人已經很不放心被工業污染的水了;三是大多數人的家里幾乎都裝上了抽油煙機,排除油煙味的侵害;四是市里的大多數的小區,每一層樓的用戶只有極個別人把多余的又舍不得扔的東西放在公眾過道,顯示出公共意識和公共情懷逐步加強,等等。這一切均說明人民群眾對建設生態文明有著強烈的渴望。
唯一擔心的是城市里的群眾“擔當”精神和組織協調力比較薄弱,要做出“北京大媽”那種高風亮節的事需要有一個過程,但我們相信這一天總會到來。因為環保這種事,生態文明這種事誰能幫你,只能發動群眾努力去干,讓生態文明融進我們的生活,自覺地去承擔這種責任。
過去有一句老話十分流行,這話是:“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要自自在在地花”。可現在不少人大唱“反調”,是自在賺來的錢讓自己,讓別人很難受地花。所以“辛苦揾來自在受”這句話已不流行。最近一條城中村通過傳媒興奮地表示,拆遷工作全部完畢,辛辛苦苦的拆遷,等待已久的事已完成。好像做得很困難才有這種局面。我們一方面理解這種困難,一方面又很希望有關方面把這些“難”說一說,進行憶苦思甜,在傳媒中說一說或在鄭達的“飲早茶”節目講幾天,讓我們接受教育。我們只知道用環保的眼光看,所謂的拆遷成功意味著高樓不斷聳立,原居民可享受新樓+出租的待遇;只知道這是“土豆加牛肉”的生活;只知道意味著人口劇增;只知道噪音的干擾起碼5~6年;只知道余泥又可能會亂堆亂瀉;只知道原先的文化即將消失。你如果不相信,你等著瞧。當然,更希望我們的判斷失誤,這也是大家都盼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