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兒童:被退化的一代人-人與社會
洛杉磯加州大學的人類學家卡羅琳娜?伊茲奎爾多對秘魯境內的馬茲詹卡部落氏族進行了幾個月的考察,一個叫雅尼拉的小女孩令她印象深刻。
伊茲奎爾多與雅尼拉一家共同度過了5天。她發現,雅尼拉這個只有7歲的小女孩,總是自覺地幫助家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打掃房屋,幫忙堆放運回村里的樹葉;傍晚的時候,她去河里撈些食物,淘洗干凈煮好后招呼大家一起吃。更令伊茲奎爾多感到吃驚的是,“沉默寡言、冷靜自若的雅尼拉什么都不要”。畢竟她只有7歲,在美國的同齡兒童可不是這個樣子。
就在伊茲奎爾多在馬茲詹卡氏族以共同生活勞作的方式從事研究的同時,她的同事艾琳諾?俄克絲則正在研究洛杉磯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
孩子如何成了特權一代
俄克絲對21戶洛杉磯家庭研究后發現,如果沒有家長的指令,家里的孩子就不會自覺地去做家務活。即使一些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也要家長想盡辦法哄著去做。盡管如此,很多孩子還是會拒絕家長的要求。
一位父親讓8歲大的兒子去洗澡,前后要求了5次,兒子還是無動于衷,最終由他強行將兒子抱進洗澡間。但5分鐘后,兒子沒有洗澡就溜進臥室打游戲去了。一個8歲的小女孩用餐發現沒有自己喜歡的餐具時,便拒絕吃飯,雖然她自己去一趟廚房就可以拿到自己心愛的餐具,但最終這件事卻由父親代勞了。還有父母幫孩子系鞋帶這類事情,都讓俄克絲感到吃驚。
作為同事和學術合作者,伊茲奎爾多和俄克絲致力于研究家庭與孩子的交互行為。“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放在一起來探討,是為了更好地分清他們在童年時期各自所承擔的責任。”她們發出疑問:“為什么馬茲詹卡的孩子會幫父母做事,而洛杉磯的孩子卻不會呢?”相信許多郁悶失望的城市富裕家庭的家長,都在苦苦追問這一問題。
伊茲奎爾多和俄克絲的學術調查研究發現,當代美國家長對小孩的寵愛嬌慣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以至于可以和歷史上任一時期特權階層家庭的孩子相比了。現在,美國家庭的小孩不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往往能獲得他們原本意想不到的禮物。為此,兒童消費用品的銷售業績也一直在不斷地攀升。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部分美國孩子擁有這樣的特權—以前是孩子討好父母,現在是父母討好孩子。
心理學教授珍?特溫奇和維?基斯?坎貝爾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許多中產階級家庭里,父母成為仆人,孩子則被伺候得相當舒服。一項由《時代》周刊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聯合發起的民意調查顯示,有2/3的美國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這樣的結果如何呢?
薩利?科斯洛曾是一位媒體總編,她的兒子讀完4年大學后,在美國西海岸生活了兩年,最后回家與父母同住。他喜歡玩到半夜,然后第二天中午起床。針對兒子的狀況,科斯洛已經著手研究這代年輕人為什么會深陷“永久性成年人格停滯”,她總結的原因有兩條:一是持續低迷的經濟導致這一狀況,二是父母親的溺愛難辭其咎。
溺愛的前提:孩子被低估了
俄克絲和伊茲奎爾多研究發現,馬茲詹卡人在孩子剛學會走路時,就鼓勵孩子去做事,這樣就慢慢地建立了良性的成長模式。美國的家長為什么做不到?
在美國家庭,競爭成長模式往往被視為有害。在獨立成長方面,家長幾乎對孩子沒有多少期望,導致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父母惱怒于孩子的無能,同時也漸漸越來越少地要求孩子去做事。俄克絲和伊茲奎爾多說:“很多父母埋怨,要說服孩子來幫忙做事,比起自己動手做還要麻煩棘手。”
美國人可能真的低估了孩子做事的能力,并且極有可能認為這些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們能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精英。
教育研究專家哈拉?埃斯特洛夫?馬拉諾認為,高校排行制是摧殘美國家庭的罪魁禍首。她發現,有權勢的父母傾向于認為,孩子進入頂尖高校就是孩子自我實現的最好的方法。為了保證這一點,父母愿意為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跟學校作對,包括把學校告上法庭。
這些“直升機式父母”和“掃雪機式父母”,只擔心孩子不好好讀書。波士頓大學的社會學家的研究報告說,現在的大學新生對高校嚴格的規章制度很不以為然。
為了實現讀書這一愿望,很多放任孩子的家庭不堪重負,以至于有孩子的家庭看起來“極度稚氣”。回想馬茲詹卡部落的人,他們卻有著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馬茲詹卡人以辛勤勞動和自給自足為自豪,他們贊美勞動,并在孩子心智剛剛開啟時,便不遺余力地灌輸這一價值觀。
但這種價值觀在現今的美國文化和生活習性里,已經沒有了,伊茲奎爾多和她的同事認為,美國現在更多的是“成年期愆滯”的孩子。這種“成年期愆滯”現象如何解釋?
埃默里大學的精神病醫師和人類學家麥爾文?康納指出:“現代智人的界定特征之一,就是持續延滯的青少年期。”而我們發育緩慢的事實,才讓我們將學會語言、理解構造復雜的社會結構變為可能。
這位學者研究發現,即使在史前人類文明中,也顯示了上述相同的趨勢—孩子受父親照顧得越多,就長得越快。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兒童從7歲起就開始學習成年人的工作了。但在19世紀的歐洲,孩子成長到16歲左右就要接受強制性學校教育,這種學校教育的誕生,可以被視為新舊文明的決裂線。
麥爾文?康納認為,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種延滯發育的意義在于,在一個日益復雜、變化多端的世界里,盡量延長成年期可能是迎合“時代潮流”,這種思維邏輯指向一個目的—常葆青春也就意味著為接下來的重大事件做更完備的準備。
但“成年期愆滯”也可以理解為一代人的退化,因為社會行業的能力要求與規則,與家庭教育完全是兩碼事。目前,無紀律感的現象幾乎遍及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為什么會這樣?這也許是每一位家長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都應該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