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巨典,李時珍修《本草》的故事(青少年故事系列)
李時珍(1518-1593) 明朝醫藥學家,字東壁,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出生在世代行醫的家庭。從小對醫藥產生興趣,青年時期開始,專心行醫并研究醫藥,尤其著重研究藥物。經常上山采藥,深入民間,向農民,樵夫、藥農、鈴醫請教。同時參考歷代《本草》以及有關古書籍800多種,對藥物加以鑒別、考證,糾正了古代本草書籍中,關于藥品、品種、產地的某些錯誤,歷時27年著成《本草綱目》。
距離李時珍家不遠,有一個風光綺麗的雨湖,湖岸上住著很多人家,都以捕魚為生。
這天傍晚,李時珍剛出診回到家,漁村里的漁夫龐大大,就匆忙地跑來找李時珍,請他去給妻子看病。忙碌了一天,雖然已經非常疲憊,但為了病人,李時珍還是背起藥箱,跟著龐大大去了。到了龐家,只見有個中年婦女,昏沉沉地躺在床上。龐大大告訴李時珍,妻子昨天早上就感覺身體不適,正好有位鈴醫走過,便請他給看的病,開了藥方,誰知道服藥后,并且不但未見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
李時珍拿過鈴醫開的藥方,仔細驗看之后,發現藥方沒開錯。又讓龐大大取來藥罐,撥開藥渣一味一味地核對藥渣。忽然,他發現有一味“虎掌”是藥方上沒有的,而方子上開的“漏籃子”一味藥,藥渣里卻沒有。顯然是藥鋪抓錯了藥,把虎掌當成了漏籃子,而這虎掌有大毒,才會服下后出亂子。
龐大大聽說是藥鋪配錯藥,氣得就要沖出家門找藥鋪老板算賬。李時珍趕忙拽住他,勸到:“這事也不能全怪藥鋪掌柜的,要怪的話,責任在舊《本草》書,有一本《日華本草》提到漏籃子有名虎掌?!彼庝佌乒窨赡苁熳x此書,因而配錯了藥。見龐大大冷靜了,李時珍給他的妻子看完病,開了藥方就回家了。
回家后,李時珍一直在想藥鋪配錯藥的事。他對記載藥物的“本草”書,讀得很多,也發現有不少藥物被記載錯誤了。比如說,有位醫生給患癲狂病的人開了藥方,其中有一味藥是防葵,不料病人服藥后馬上就死了。又有位醫生,開了一種叫黃精的補藥,結果也吃死人。原來“本草”書上把防葵與狼毒、黃精與鉤吻等同起來,而狼毒和鉤吻都是毒藥。舊“本草”已經好幾百年沒有修訂過,如果繼續使用下去,不知道要害死多少病人。
于是,第二天李時珍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父親,他要把古代的藥書好好地重新整理一遍,把其中的錯誤改正過來,同時把沒有記載的補充進去。父親聽了非常震驚,因為這是一項好大的工程,需要把全國出產的藥物都一一查訪,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歷朝歷代這種事,都是由朝廷皇室修編。父親只想讓他安心行醫,沒有支持他。
但是李時珍沒有放棄,因為他認為這事對醫學事業和老百姓都有好處。從此,李時珍就一邊行醫,一邊查找閱讀與“本草”相關的各種書籍和文獻。據說,李時珍為了重修“本草”曾經涉獵過上千種著作。
就這樣,十年過去了,李時珍已經35歲了。經過多年精心準備,他決定開始著手編修新“本草”。他深感這類書是需要供人查閱參考用的,所以,內容的安排上就要進行科學的歸類,體例上需要條理清楚、綱目分明,便給即將編修的這本書取名叫《本草綱目》。
隨著編修的進行,難題也在不斷出現。最棘手的就是難以搞清某些草藥的形狀和生長情況。過去的舊“本草”中,雖有注解,但插圖少,語句含混,并且不同古書中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就這樣,手中的筆一次又一次地擱下來。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時珍做出了決定。他穿上草鞋,背起藥筐,拿上藥鋤,帶上必要的書和紙跟筆,離開了他的書房。他決定要不辭辛苦,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實踐,去民間采訪。他不畏山路艱險,不顧嚴寒酷暑,翻山越嶺,攀懸崖,登峭壁,足跡踏遍了湖北、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和江西等地,行程達5000多公里,采集標本,了解各地草藥和特產。還訪問老農,漁民、獵人和樵夫等,搜集了許多民間有用的藥方,收獲了許多就“本草”中,沒有的和說不清的知識。
冬去春來,整整經歷27年的辛勞,1578年,60歲的李時珍才終于編修成《本草綱目》。全書190萬字,52卷,共搜集藥物1892味,附圖1110幅,附有藥方11000多個,成為我國古代一部藥物百科全書,是一部名垂青史的巨著。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三年后,《本草綱目》在明朝國都南京正式出版,便風靡全國,被爭相傳閱翻刻。后來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首先傳入日本,被譯成日文出版,之后還被譯成拉丁文、德文、法文、俄文英文和朝文多種文字出版,被譽為“東方醫學巨著”,流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