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展示柜-成功之鑰
“李比希實驗室”,一個令全世界化學化工工作者注目和向往的地方,每年參觀訪問者絡繹不絕。但令大家感到困惑的是,在實驗室大廳的中央始終矗立著一個高大的柜子,柜子里擺放著一個盛著棕紅色液體的瓶子,在柜門上貼著李比希親筆題寫的標簽:“錯誤之柜”。這是為什么呢?
1828年,法國一所大學的化學教授法爾卡來到實驗室,看到“錯誤之柜”后,就饒有興趣地向李比希請教了這個問題:“您是著名的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您為什么要在這里設立‘錯誤之柜’,它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錯誤之柜’,顧名思義就是裝著錯誤的柜子,我設立‘錯誤之柜’的目的就是要展示錯誤,展示我自己的錯誤!”李比希不假思索地回答。
“向來只有展示成果和功勞的,人們對于錯誤特別是自己的錯誤大都采取回避的態度,哪有主動展示的?”法爾卡十分不解。
看法爾卡一頭霧水,李比希說:“1822年,也就是在溴元素被發現的四年前,我曾試著把海藻燒成灰,用熱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氣。結果發現,在殘渣底部沉淀著一種棕紅色的液體。反復做了幾次實驗,都得到同樣的結果,我就草率地判斷是氯化碘。于是在瓶子上貼了一張標簽,上面寫著‘氯化碘’,然后就把這瓶液體放在柜子里。1826年8月14日,法國化學家波拉德宣布他發現了元素性質介于氯和碘之間的新元素溴,這一發現震驚了化學界。我頓時想起四年前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趕緊找出了那瓶棕色液體,認真地進行了化學分析,分析結果使我激動又痛心。原來,那瓶棕色液體的成分正是波拉德發現的新元素溴。我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進行了大半輩子的化學研究,卻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了警戒自己,我特意把那瓶棕色液體放在原來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廳中央,在上面貼上一張工整的字條:‘錯誤之柜’。而且,還把瓶子上的標簽揭了下來,用鏡框裝上,掛在床頭,我不但給自己看,還展示給學生和朋友們看。”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并不是壞事,更不是什么恥辱,要在實踐中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李比希用“錯誤之柜”告誡自己,教育學生,警示后人,最終成為化學史上的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