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詩·畫·話
因為說了一句“沒錢就去中國演出”,韓國女星張娜拉險些被口水淹沒,好在這個娃娃臉姑娘足夠幸運,沒毀在自己的一語之失上,順利地渡過了難關,前兩天還在北京完成了一檔晚會的節目錄制工作。據媒體報道,在錄完節目后,張娜拉父女突然決定在2月6日奔赴李時珍故鄉湖北省蘄春縣祭拜這位中國圣醫,為了這次祭拜,張娜拉還做了相當充足的準備工作。
張娜拉祭拜李時珍,這個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難免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最容易聯想到的是,張娜拉是希望通過此舉向中國文化致敬,繼而向中國人示好,以挽回“圈錢門”給自己帶來的形象損失,可以視為一次明星危機公關行為。不過,張娜拉拜祭李時珍,也并非完全牽強附會,報紙上說,張娜拉的外公是一名在韓國擁有相當高知名度的老韓醫,現已年過九旬,老人終生都有一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到李時珍的出生地進行一次祭拜。
祭拜李時珍,成為一位韓國老人的終生夢想,無論如何,這位老人的誠意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晚輩,張娜拉也許不知道李時珍何許人也,但能夠借助自己的明星身份,幫助外公完成這一夙愿,也算是孝道的一種體現。中韓文化在很多層面,都有著同樣的傳統,剝離掉附加于祭拜李時珍這種行為上的娛樂色彩,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已經在現代社會迷失的精神,比如追根溯源,比如懷念與感恩,比如某些單純的理想和愿望等。
談到中韓文化交流,能脫口而出的恐怕只有已經舉辦了十一屆的“中韓歌會”了,即便是2007年舉辦的中韓文化交流年,也鮮有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動,倒是近些年韓國端午節申遺、風水申遺、中醫源自等韓國、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等事件,在刺激著中國網民情緒的同時,也引起一種反思:在強烈批評韓國人別把手伸得太長的時候,我們在傳統文化繼承與保護方面,究竟又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
張娜拉這次和外公一起去湖北祭拜李時珍,其實是有著一定的文化象征意義的,此舉起碼是對韓國某大學教授鄭在書“李時珍是韓國人”最有力的反駁,也間接地承認中醫源自中國,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能搶走的。當然,中醫和李時珍屬于中國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和張娜拉來不來祭拜關系不大甚至毫無關系,但如果忽略張娜拉的韓國人身份,簡單地看這個事情的話,那不過是一名國際公民在向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