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的饑餓記憶-精英譚
席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食欲和愛情推動了世界的前進。稍加觀察,便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個主題也一直跟隨著文學的發(fā)展前進。而由食欲延伸來的饑餓,更是中國文學繞不開的主題,它一次又一次被作家描寫、刻畫。本期我們從餓相、惜糧、吃相三個角度,摘錄一些關于饑餓的文字,讓讀者親自經(jīng)歷一次書中人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這環(huán)境中有著觸目的殘酷,也有著驚人的頑強。
【餓相】
極度的饑餓已使人們放棄了對理性的追求,活下去成了唯一的理想。
◇花生榨油后剩下的渣,擠壓成緊緊的一個大圓盤,是美食,有后門才能弄到。老百姓能自己弄到的食品,是榆樹的新葉,是樹皮剝開露出里面一層嫩皮,在石磨上推成醬泥,吃下充饑。那年四川樹木被毀掉不少,就是這樣被剝光皮后枯死的。野菜野蕈,早就被滿山坡轉(zhuǎn)的小孩,提著竹籃子、背著小筐摘盡了,搶吃野蕈中毒的孩子多得讓醫(yī)院無法處理。
——虹影《饑餓的女兒》
◇司馬藍就撿了一條胖蟲放在了嘴里,先還不敢去嚼,那蟲就在嘴里蠕動,越發(fā)感到渾身癢癢得可怕,后來猛一閉眼咬了,咕地一口咽下,睜眼說比螞蚱殼兒好吃,孩娃們便都刨起了蟲吃。大的孩娃用镢頭在前面挖著,小的在后邊撿著茅草根和那蟲兒,藍家的姐妹先還覺得有些惡心,后來竟也跟著刨吃起來。
——閻連科《日光流年》
【惜糧】
身體需要糧食的養(yǎng)育,因此珍惜糧食,就是珍惜生命的根本。而挨過餓的人總對糧食有著深刻的情感。
◇吳為貼在那一眼炭火旁,幾乎懷著一份敬仰的心情,注視著葉蓮子如何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翻動著茶缸里的飯菜。凡與吃飽肚子有關的事,不論對葉蓮子還是對吳為來說,都相當莊嚴而神圣。
盡管葉蓮子小心翼翼,生怕哪一粒米掉在茶缸外面,可總有幾粒米,還是喪盡天良地掉了出去。沒等葉蓮子彎腰去撿那幾粒米,吳為已經(jīng)用她的小手指從爐底和地縫中摳了出來,并重新放進茶缸。
——張潔《無字》
【吃相】
難以滿足的饑餓感,導致的是對吃的深切需求。在這個物質(zhì)富足的時代,人們已經(jīng)很難想象,究竟是怎樣的艱難培養(yǎng)出這樣一種對吃的虔誠和精細。
◇拿到飯后,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結(jié)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里。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里。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zhuǎn)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兩根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接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后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幾。一粒干縮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里,腮上立刻顯出筋絡。我知道這種干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卡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待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摳。終于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的一聲兒咽下去,喉結(jié)慢慢地移下來,眼睛里有了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