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誰的謀士陣營最強大?各個謀士集團差距有多大?
三國誰的謀士陣營最強大?各個謀士集團差距有多大?
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各國都有能力十分強大的武將和文臣,其中曹魏的綜合實力是最強的。在三國中,最出名的謀士應該還是諸葛亮,但實際上諸葛亮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謀士角色,更是蜀漢重要的核心骨。如果拿三國集團的謀士做一個對比,分開來看大家之間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實操起來就會發現在見識上還是會有落差。那這種差距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三國是一個亂世,亂世出英雄,在出現一大批執銳攻堅光芒四射的武將的同時,還同樣出現了一大批縱橫捭闔光彩奪目的謀士。在這些謀士當中,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生命的長短不同,尤其是所跟隨的主公所作出的業績不同,所以他們最終的名聲大小不同,尤其是最終的官位更是高低大不相同。在近期歷史話題的熱潮當中,三國更是一個長說不衰的時段,因而就有了誰是三國第一謀士的說法。其實,很多謀士只能是和武將們一樣,就是一件大事來臨,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看主公是否采納,像諸葛亮一樣,主公有耐心坐下來聽取你縱論天下形勢的不多。有句話叫“文無第一”,那么,三國不同集團的謀士們,他們的智慧以及所獻出的謀略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呢?
英雄所見略同,各個集團都有頂尖謀士,就看君主識不識才,能不能用。
人們說起三國謀士,一般會提到荀彧、郭嘉、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人,原因是這些人成就了帝王的一番事業,其實,在一些失敗的諸侯中,也有一些謀士,他們也是當時天下頂尖的人才,如袁紹手下的沮授等。在當時天下的一些重大問題上,頂尖人才的看法應該說是差不多的。漢獻帝想回到洛陽,結果卻是在幾個軍閥之間被扔來倒去。要不要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地盤上呢?袁紹的謀士們說是應該迎接。有兩種說法,一是袁紹派遣郭圖出使去見漢獻帝,回來后郭圖勸袁紹把皇帝迎接而來,把首都放在自己地盤中的鄴城;二是沮授對袁紹說,“宜迎大駕”,也是把都城放在鄴城,還有那句“挾天子以令諸侯”原版本,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不管是誰,說明袁紹集團中是有這個見識的人才的,只是袁紹沒有采納而已。曹操的謀士荀彧也讓曹操迎接皇帝,曹操不但馬上采納了,還迅速派出了軍隊前去迎接。還有在皇帝安置的問題上,不管是袁紹的謀士還是曹操的謀士,他們共同的看法是,要把都城放在自己的地盤上,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控制這個皇帝。
諸葛亮有個隆中對,大致是不能和曹操爭鋒,要先有荊州,再奪取益州,這樣就可以圖謀天下了。魯肅有個榻上對,也是先不要對付曹操,而是在得到荊州以后,再去“竟長江所極”,目標也是劉璋。袁紹的謀士沮授有個“并河北四州”之計,袁紹認真的實行了,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諸侯。
還有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雙方的武將和智謀之士心態是差不多的,武將都主張戰,而智謀之士都在等。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不戰,但他數次上表朝廷要求出戰,皇帝都不予批準,還派了一個衛尉辛毗持節制約全軍。對于這種情況,諸葛亮非常清楚司馬懿在干什么,那就是對司馬懿來說,戰場上并沒有十分有利的情況出現。司馬懿所以數次請戰,不過是做個樣子給武將看看而已,如果司馬懿有獲勝的戰機,他會到千里之外去請示嗎?在這里,諸葛亮把司馬懿的心思猜得透透的,而司馬懿也知道,只要他不出戰,諸葛亮也不會大舉進攻,這就是雙方的智慧。
真正的杰出人才,能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能在較長的時間內有所建樹。
三國各個集團都有很多謀士,能站得住腳的都是有所建樹的。但是,什么樣的謀士才是頂尖人才呢?那就是所言多中。爭戰年代,大浪淘沙,很多諸侯被淘汰出局,也就是整個集團整體消亡了。在這些出局的諸侯集團當中,不見得就沒有頂尖的人才,只不過是他們早早的出局,不能夠在后續的活動中再建言獻策,所以這智慧也就無從展現罷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袁紹集團的謀士,典型的就是沮授和田豐。沮授是可以活命的,但他選擇了從一而終,因而曹操不會讓他成為自己的麻煩。田豐這個人有點兒復雜,他給袁紹出了個主意,曹操說如果按他說的做,他和袁紹誰勝誰敗還很難說,可見這個人的確厲害。但是,這個人卻缺乏靈活性,寧死也要阻止袁紹的軍事行動,結果是先被關后被殺。
正是有了這個結果,所以說他雖然有名,卻很難說他是三國早期頂尖謀士。像曹操陣營的幾個最著名的謀士,無一不是在各個階段,都能及時地提出合理建議之人,像二荀、郭嘉、賈詡等人。曹操集團還有一個人叫做鐘繇,就是鐘會的爹,這個人后來官職非常高,他也很有智慧,曹操早期的西北穩定全靠這個人。另外還有東吳的張昭,孫策打天下和孫權順利接班全靠這個人。如果沒有真本事,誰又能做到這個功績!后來這兩個人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這說明他們也是可以代替的。
謀士成就君主,君主也反過來成就謀士。
話說回來,說不說在于謀士,用不用在于君主,那些用了的主張不是都得君主同意,不用的計策有幾樣能夠得到檢驗?劉表,這也是一個“有地千里,帶甲十萬”的主兒,但就是因為自身不行,所以有非常優秀的人才他也不知道用,像他手下的蒯良、韓嵩以及在他地盤上的諸葛亮、龐統等人。說到諸葛亮就不能不說到劉備,憑什么談上一兩次話就對他言聽計從,這就是君主的智慧識人之能。臥龍鳳雛之名早已經傳響荊州,劉表是沒有聽到還是聽到了就根本不當回事兒?最明顯的是賈詡,跟過好幾個老板,都不行,最后跟著曹操成事了。不是賈詡不行,說到底就是老板不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謀士成就君主,君主也反過來成就謀士。
總起來說,三國頂尖謀士,其見識并不差多少,區別即在于自身,也在于君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君主和謀士就好比是一對創業的夫妻,一方再能干,另一方是一個敗家的主兒,這日子也過不好。一個人家不大業不成,又怎樣說他的智慧有多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