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不要拎著竹籃思考-精英譚
20世紀50年代,他出生在日本佐賀縣郊區的一個韓裔家庭。
那時候,全家人就靠父親販養牲畜來維生,日子過得很艱難。為了替父親分擔壓力,每天早晨祖母都會把他抱上板車,然后推著車挨家挨戶地去搜集剩飯剩菜,撿回來后喂給豬、雞吃。少不更事的他還不懂人間愁苦,一路上都高興地哼著童謠,惹得祖母在身后不時地偷偷掉淚。
那天,他無意中瞥見一只竹籃被遺棄在垃圾場,就歡喜地跑過去將它拎上板車。沒走幾步遠,他望著空無一物的竹籃,莫名地發出感嘆:“多好的籃子啊,可惜沒東西可以裝,不如祖母您帶我去刨番薯吧。”得不到回應,他以為祖母沒聽見,大聲地重復了一遍,祖母這才笑著說:“孩子,我們要去拾泔水,家里的豬可都等著喂食呢。”他郁悶地撅起了嘴。
不久,他看見路旁有人捧著一束馬蹄蓮,便又興奮地扭轉頭,說:“祖母您帶我去采花吧!這竹籃配上鮮花,一定很好看。”祖母搖了搖頭,依舊只顧推車。前方不遠處有個兒童書店,他又叫起來:“那我們去買書,用竹籃裝幾本漫畫書總可以吧?”祖母還是搖了搖頭,將車停在路邊,嚴厲地說:“孩子,我們出門前就計劃好要去拾泔水,你怎么能因為撿到一只竹籃就想這想那呢?如果多出一只籃子就讓你忘了最初的目的,那它豈不成了你半途而廢的借口?”他還不能完全理解祖母的話,卻聽出了她的氣惱,再不敢出聲。
念完初中后,家庭情況有所好轉,他決定去美國加利福尼亞求學。祖母舍不得他,跟他講起兒時的往事,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將意外地撿拾到很多只空籃子,但你要切忌因為拎著竹籃就想這想那,忘記了最初的志向。”他謹記祖母的話,在留學伯克利大學分校時一心專注于學業,順利獲取了經濟學學士學位。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大眾電子》雜志上看到一張照片——英特爾生產的計算機芯片。剎那間,他被這張放大的效果圖深深吸引,意識到小小的芯片將改變世界,也將改變自己的一生,他在心里激動地說:我要從事互聯網行業,這輩子一定要在互聯網領域有所作為。
確定了人生目標后,他開始一邊鉆研計算機課程,一邊想辦法賺錢,為創業積累資金。他發明了一種“多國語言翻譯機”,賣給夏普公司后賺到100萬美元,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來,他用這筆錢在美國注冊了公司,專門銷售翻譯機和進口電玩機,在短時間內就建立起強大的營銷網絡,并發展了一批固定客戶。正當生意日愈興隆時,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放棄,將這家公司拱手讓給好友,然后只身回到日本創辦起互聯網風險投資公司“軟件銀行”。歷經多年苦心經營,“軟件銀行”才擺脫虧損,步入良性成長的軌道。緊接著,他又實施了一系列參股、并購國際知名網絡公司的措施,并全權代理微軟和蘋果公司在日本的經營業務,獲得巨大成功,時至今日,他的個人資產已達80億美元。
他,就是被譽為國際互聯網之王的日本首富孫正義。在被問及當年為何敢于放棄成熟的翻譯機經銷業務而挑戰互聯網產業時,孫正義意味深長地說:“從事互聯網產業才是我的理想,其他生意于我,不論它們成功與否都只是半路上撿到的一只只竹籃而已。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寧可讓它們空著。”
不再因為拎著竹籃而改變思路,而是堅持理想不動搖,這就是孫正義的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