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這個千百年來令人稱贊的故事卻隱藏了一個可怕的真相
最近看完《讀懂孩子的心》一書,對其中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感慨萬千,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后如何夸贊他們?”
然后,我想到了一個人,孔融。
小學時,我們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當然,當時的我驚嘆于這個小朋友的無私行為,想著向他學習,學會謙讓,因為這是一個好的行為。
現在,我卻覺得“孔融讓梨”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我們簡單回憶下這個故事。一家人吃梨,父親讓孔融來分,這個四歲的小朋友將最大的梨給了哥哥,好的給了弟弟,自己拿最小的。
孔融上讓哥哥,下讓弟弟的舉動讓父親很是詫異,了解緣由后,孝順謙讓的他也得到了父親的稱贊,這樣的事情自然也傳了很遠,孔融也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贊揚。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幼兒成長起來的,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讓梨得到了父親的稱贊,得到了身邊人的表揚,這種表揚是每個孩子在童年成長過程中都希望獲得的。
那么,一個孩子從小就收獲了太多的夸贊是否是一件好事情?
答案是否定的。
疫情期間,因為在老家呆的時間久,就知道了一些鄰里間的八卦。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鄰居家的一個弟弟。
那個男孩子是我看著長大的,小時候身邊人都夸他“聰明”,當然,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他姐姐大他很多歲,所以他從小姐姐就開始教他玩電腦、學英語、念拼音、學認字……,所以上學開始,他在同年齡階段的小朋友之間是最出色的。
也因此,他收獲了很多贊揚,他的父母,身邊的親戚朋友,無一不對這個孩子給予厚望,覺得他學東西快,真的太聰明了。
但現在,他連高中都沒有考上,還是家里花錢復讀,他在家也不體諒父母工作的辛苦,花錢大手大腳,他媽媽一提起來他的學習就頭疼,也不敢說他,因為一說他,他就說自己不上學了。
他之所以成長成現在這樣,是因為他父母的教育方式。
在他小時候每當收獲了夸贊時,他的父母會常常以此為榮,還要不斷地將他的某個顯露聰明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人前人后顯擺,每當別人提醒他的父母要稍微注意一下別太慣著孩子時,他們不以為然。
父母的態度如此,孩子自然而然受到影響。他自己也常常覺得學校里功課不需要額外努力,經常玩耍。漸漸地成績開始下降,直到現在降到了谷底,和父母的關系也很差。
過多的夸贊,讓這個孩子小時候失去了努力的方向,結果只能自己承擔。
那么孔融呢?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第二》還有第二個孔融的故事。
十歲時,孔融跟隨父親到洛陽做客,司隸校尉李膺頗有盛名,去他家的都是有學之士、有名譽或者是親戚。孔融到門口后,對看門的人講,我是李膺的親戚。李膺思前想后自己什么時候有這樣的親戚,還是不記得。
于是便讓孔融進門,問他與自己家是何種親戚關系?
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意思是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身邊的賓客都對他的話感到驚奇,不禁有些刮目相看,覺得這個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唯有太中大夫陳韙說了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但孔融卻回了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意思是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10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言語說實話是很出人意料的。
這個時候的孔融已經對別人有不滿自己的言語產生了強烈的反應,否則不會輕易譏諷對方。
孔融因為讓梨被人世人記住,也同樣讓他多了一樣在乎的東西——世人的贊譽。
鄰居家的孩子年齡現在還小,還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未來。
但孔融的結局卻給了我們更深遠的教育意義。
漢代開始是以“舉孝廉”推薦做官,孔融名聲在外,自然而然當了官。
當一個人習慣了別人的贊美,習慣了被別人捧著后,他會開始以自我為中心。
孔融就是如此。
因為他的名聲,曹操很重視孔融,但他總是挑曹操的刺兒,漸漸曹操開始對他心生不滿,一而再,再而三,曹操動了殺心。
因孔融談論“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全家殺害。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親和兒子的關系,是情欲上頭的產物,母親和兒子就像水杯和水一樣,只要水倒出去了,水和杯子就沒有關系了。
再深一點意思是養恩大于生恩。
當時漢代社會是極為重視“孝道”的,孔融小時候就極為聰明,有賢名,懂謙讓,講孝道,現在竟然如此狂妄的言論,引起了世人的不滿。
因孝順謙讓被世人所熟知,也因為不孝被曹操殺害。
孔融讓梨,是一個好的行為,卻是一個錯誤的教育方式。
父母夸獎孩子是很好鼓勵孩子的方法,但是不應該一味地夸贊,那樣容易捧殺。
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地夸獎孩子呢?
樊登老師在《讀懂孩子的心》里有分享自己教育兒子嘟嘟的案例。
他對孩子的夸贊運用的就是情感式引導教育。
在他兒子嘟嘟三歲的時候,一次去考跆拳道的考試,需要抬腳把木板踢斷,嘟嘟三次都沒有成功,當教練點評小朋友的表現時,嘟嘟突然舉手,請考官再給我一次機會,全場都愣住了。
最后,考官經過慎重考慮給了他一個機會,嘟嘟一下就成功了。
樊登老師是這樣給夸獎嘟嘟的:
第一步:先確認他的情感。
他蹲下來對著嘟嘟問道:“嘟嘟,你剛剛有什么感受”?
嘟嘟說:“我剛才憋得眼淚都快出來了”
第二步: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該怎么辦?
樊登繼續問:“那如果這個考官不給你機會,你該怎么辦?
嘟嘟回答道:“如果不給我機會,我就好好練,下次再考了”。
第三步:用情感引導的方式教他學會一個東西(最重要)
樊登選擇了教會嘟嘟學會什么叫作“堅持”。
他蹲下來,目光直視嘟嘟說:“你剛剛的表現,爸爸真的很高興”。
嘟嘟:“為什么?”
樊登繼續說:“因為你剛剛表現出的這個行為叫作“堅持”,有時候有很多事情,我們輕易地放棄也就放棄了,但是如果我們再努力地堅持一下,就有可能成功,所以你今天的表現很棒,爸爸真的很高興。”
然后嘟嘟就很高興地跑開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獲得最好的教育。
但很多時候用錯了方法,孩子反而沒有教育好,夸贊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回看孔融讓梨的故事,如果孔融的父親在他讓完了梨,除了夸贊外,還運用了情感式引導的方法給孔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他的結局是不是會不一樣呢?
我們可以運用樊登老師分享的方法來走一遍過程。
首先,先確認孩子的情感。父親可以和孔融站到同一水平線,直視他的眼睛問孩子的感受,這個部分是為了尊重孩子,了解他讓梨行為的真實感受,他是開心的還是不開心的?
假設孔融讓完了梨很開心,那父親可以很欣慰,因為孩子真的很謙虛,這樣的品質真的很優秀。
因此,父親可以直接做情感引導式教育,告訴孩子他這個讓梨的行為叫做謙讓。
其次,當孔融習慣了接受別人的贊譽,行為已經有不妥之處,父親還是可以做情感引導的。
如他十歲時因別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言論直接開懟,父親依然可以詢問孔融的感受,他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是感覺自己受到了冒犯嗎?
接著可以問他,知道“虛心”是什么意思嗎?
然后,告訴孔融“虛心”就是當別人說你“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時候不需要懟回去,而是直接謝謝他的勸誡。
當然,最重要的是,當孔融下次再表現虛心的行為時立即給予認可,給予肯定。
回到鄰居弟弟身上,如果他的父母告訴他小時候努力跟著姐姐學習的樣子叫做認真,叫做堅持,而不是聰明,當周圍的人跟他們講你家孩子真聰明,孩子已經享受在這樣的贊譽中時提前引導孩子戒驕戒躁,虛心學習,是否他的情況也會有所不同呢?
這些雖然是未知的,但情感式引導的教育方法確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由兒童教育專家,注冊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金伯莉·布雷恩提出,還著有《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同時,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所謂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并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通過情感引導而不是贊揚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可以奠定父母與孩子一生的親密。
雖然每個孩子的性格不盡相同,但他們的未來卻是有無限可能的。
孔融讓梨,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假設時光倒流,孔融經過引導教育后,不知他的人生能否改寫?
-完-
參考材料:《讀懂孩子的心》《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簡介:Bree,喜歡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歡迎關注我,與我一起成長!
作者介紹:
手執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我是阿瑞,90后自由撰稿人,分享一點對于情感和生活的思考,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是阿瑞同學,和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