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你聽過最勵志的真實故事?
講兩個關于登山改變人的勵志故事。
所謂成長,就是完成“舊我”到“新我”的蛻變。登山,便是一種蛻變的方式。
其實,人們之所以喜歡登山,是因為每一次登山都不會讓你空手而歸。
無論是去攀登一座山峰,還是走一條線,也無論過程是虐還是輕松,每一次登山都會有所收獲,每一次登山也會帶來成長,從愛好者到登山家莫不如此。
今天,我們就講講兩個登山帶來成長的故事。
徒手攀登大師的成長
沒有什么大師是天生的,在登山界,即便是徒手攀登大師,也是從怯弱的少年成長起來的。
若干年后,當長大后的托馬斯徒手登上艾格峰北壁時,仍會回憶起12歲那年被困山里時的恐懼。
恐懼中的成長——1974年,年僅12歲的奧地利少年托馬斯·布本多爾夫獨自一人前往家鄉(xiāng)附近的小山,但還沒到頂峰,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就把他困在了山間,他孤立無援。
“為了躲避雷暴,我躲到很高的松樹下面。周圍世界一片混亂,咆哮的風、轟鳴的雷、冰冷的雨讓我感到恐懼。我精疲力竭,全身發(fā)抖。”(來源:《人生如登山》,[奧] 托馬斯·布本多爾夫著,[德] 唐文平譯)托馬斯穿著一身短裝,沒有攜帶食物和水,突如其來的風雨讓他瑟瑟發(fā)抖。在天黑時,他在恐懼之中鼓起勇氣,不再原地等待,而是摸索著尋找到一條下撤的道路。
這個12歲的少年并沒有因為這次遇險而退縮。幾天之后,他吸取教訓,提前看天氣預報,帶上水和食物,最后成功站上了這座小山的頂峰,他看見了阿爾卑斯山脈的群山。
“看到這些山,我心里知道,我要攀登這些山。憑著感覺,我自然而然成為了登山者。”(來源:《人生如登山》,[奧] 托馬斯·布本多爾夫著,[德] 唐文平譯)失敗中的成長——成功很難帶來成長,反而容易走入歧途;相反,失敗是登山家成長的方式。12歲那年的“首登”開啟了托馬斯的攀登生涯,因為天賦與后天的訓練,托馬斯的攀登生涯最初順風順水。
23歲,在完成14小時單人無繩登頂菲茨羅伊峰后,他已經(jīng)成為登山界的一顆新星。榮譽紛至沓來,媒體爭先報道,一些變化也悄然發(fā)生,并最終造就了一場悲劇。
“攀登菲茨羅伊峰后,我的生活發(fā)生了很多變化,我獲得了很多贊助,不由自主地開始考慮如何可以掙到更多的錢。我想要更多的成功。”(來源:《人生如登山》,[奧] 托馬斯·布本多爾夫著,[德] 唐文平譯)山讓托馬斯走上巔峰,山也即將讓他跌落谷底。聲名鵲起的托馬斯準備開展一次前所未有的單人攀登——意大利多洛米蒂五座山峰連登,但在攀登過后,他已經(jīng)有了不好的預感:
“攀登五個山壁后,我非常忙碌,我不知不覺掉入成功的陷阱:更高,更快,更多。”(來源:《人生如登山》,[奧] 托馬斯·布本多爾夫著,[德] 唐文平譯)幾個月后,為了拍攝廣告,托馬斯徒手攀登一塊難度系數(shù)很低的巖壁。由于片刻分心,他從20米高的地方墜落,導致九節(jié)脊椎骨斷裂,右手腕、左腳腕和腳跟粉碎,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否站起來:
“我非常非常意外,我不明白,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來源:《人生如登山》,[奧] 托馬斯·布本多爾夫著,[德] 唐文平譯)苦痛中的新生——嚴重的傷勢讓托馬斯失去了很多。醫(yī)生斷言托馬斯再也不能攀登,媒體和贊助商的離去讓他陷入債務危機,新婚的妻子也在一年后與他離婚。托馬斯感覺生命在一瞬間從巔峰跌落谷底:
“我的生活成為一片廢墟,一片漆黑,沒有光亮。”(來源:《人生如登山》,[奧] 托馬斯·布本多爾夫著,[德] 唐文平譯)治療傷勢的兩年間,托馬斯開始不斷地反思,他想要找到答案: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不再只提出我該如何生活、如何提高我的成績這類問題,在那個痛苦的階段,我第一次問自己,生命和痛苦的意義在哪兒?”(來源:《人生如登山》,[奧] 托馬斯·布本多爾夫著,[德] 唐文平譯)事故發(fā)生兩年之后,托馬斯獨自來到南美洲的阿空加瓜山,這是他康復之后的第一次單人攀登。在阿空加瓜南壁獨處數(shù)周的時光,讓他找回了自我:
“在阿空加瓜巨大的南壁上,我充實滿足,它讓我意識到,我應該是為了山而登山,為了我自己而登山,登山不能有任何意圖和目的,這些意圖和目的與登山無關,與我自己無關。”(來源:《人生如登山》,[奧] 托馬斯·布本多爾夫著,[德] 唐文平譯)1991年,托馬斯在16個半小時里完成了阿空加瓜南壁的單人攀登。他再次回到了山野,但這一次,只為攀登。
事故之前,他是攀登明星;痛苦之后,他成長為真正的攀登大師。
奧地利登山家托馬斯·布本多爾夫在苦痛中收獲成長,在另一個關于日本登山家的故事中,登山同樣是收獲成長的途經(jīng)。
“宅男”成長為登山家
成長為一名登山家,并不需要出生豪門,或者天賦異稟。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邁出登山的一小步,唯一需要的就是與過去的自己告別。日本登山家栗城史多,自2005年起開始單人無氧攀登,可在他成長為登山家前,曾經(jīng)是一個生活晦暗的“宅男”。
迷茫的宅男——高中畢業(yè)后,栗城史多很是迷茫,他游蕩到東京,通過在車站當保安維持生計。原本以為日子就會這樣枯燥地過下去,直到一個女孩的出現(xiàn)。
“她的愛好是登山和滑雪,我為了見她,從東京回到北海道。而她卻總是待在山里,即便我特意花了好幾個小時來也見不到。這反而使我覺得格外浪漫,對她的思念也更加強烈。”(來源:《一步向前的勇氣》,[日]栗城史多著,鄧媛譯)女孩對栗城史多說,她喜歡的人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分別是有車、大學畢業(yè)、公務員。陷入愛河的栗城史多為了滿足條件,在打工之余考上了大學,還攢錢買了一輛小車,可是剛上大學,女孩就對他宣告了分手。
希望的破滅極大地打擊了栗城史多,他開始變得自我封閉,宅在家中:
“從那以后,我變成一個怪人,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每天從早上睡到次日早上,在昏睡中度日。有一天,我覺得背上癢,抖開床單一看,我大吃一驚。我發(fā)現(xiàn)被子上生出許多黑色的霉菌,而且霉菌已經(jīng)衍生成一個大大的人形!”(來源:《一步向前的勇氣》,[日]栗城史多著,鄧媛譯)因山成長——栗城史多的改變,源于一次偶然的經(jīng)歷。在一次經(jīng)過教室時,他看到告示欄上貼著一張大學社團的招募。社團名稱是“山岳部”,這讓他又想起那個喜歡登山的女孩:
“看到告示牌時,我腦海中突然浮現(xiàn)出她曾經(jīng)登山的情景。身材嬌小的女孩子,為什么去那么危險的地方呢?人為什么要登山呢?我很想知道答案。于是,我在那個破舊的告示招募欄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和電話。”(來源:《一步向前的勇氣》,[日]栗城史多著,鄧媛譯)這次偶然的經(jīng)歷,開啟了栗城史多的攀登生涯,他也就此走出了封閉的宅男生活,成長為一名活躍在8000米之上的登山家。如今他已經(jīng)完成了六大洲的最高峰,和三座八千米山峰。他不僅登山,還通過寫作和網(wǎng)絡直播,鼓勵更多的人走向山野。
登山帶來成長
登山是一種成長的方式,每一次登山,都會讓人收獲頗豐:托馬斯的人生因為登山而起伏,他也從中獲得了對自身更清醒的認識,悟到了登山的真諦;栗城史多的人生因為登山而改變,登山給了他拯救生活的良藥,讓他脫離了渾噩生活,找到了方向。
登山是一種與自己交流的活動,每一次登山,就是你與自己的一場對話。當我們追問走向山野的意義時,其實也是在探尋自身的成長軌跡。
文:宇昕 圖:小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