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則陽篇記載關于打仗的寓言故事。
身為中國人太幸福了,每次一有困惑,總能在諸子百家中找到答案。
《莊子》則陽篇記載了兩國打仗的寓言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在一個叫“蝸牛”的世界里,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右角也有個國家叫“蠻氏”,它們之間經常互相爭地打仗,死亡人數達數萬人,追逐失敗的軍隊要15天才能返回。
這則寓言故事把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限定在“蝸牛”的觸角上。
讓他們連連征戰的地塊,也超不過蝸牛這般大小,數萬人卻要為此而喪命。
故事的背景是,魏惠王和齊威王盟誓,齊威王卻背棄信譽,魏惠王非常憤怒,想派人去刺殺他。
有人勸魏惠王直接發兵攻打,有人則說現在已經7年不打仗了,勸說打仗是好亂的人。
魏惠王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惠子向他引薦了一位得道高人,得道高人向魏惠王講了這則寓言故事。
莊子是一個非常有幽默細胞的人,他把故事中的世界稱為“蝸牛。
蝸牛是球狀的,和地球倒是有相似之處。蝸牛有兩個觸角,戰爭發生在兩個觸角之間,可是,他們爭來爭去,最終也同在蝸牛這個生物中。
一個國家的名字叫“觸氏”,“觸氏”相當于蝸牛的觸角,以此來顯示國之小。
另一個國家的名字則叫“蠻氏”,“蠻氏”代表著未開化。
野蠻人遇到問題喜歡靠武力,文明人用談判解決問題。這兩個國家,動輒上武,只能是“蠻氏”了。
故事的結局是魏惠王聽完這則故事后悵然若失,向惠子稱贊這位高人圣人般的智慧。惠子說,堯舜的贊美對他來說,只有一絲聲響而已。
莊子處于戰國時期,當時中華大地上經常上演兩國相爭,死傷無數。
莊子認為,中國在這宇宙中,就像米倉中的一粒米而已。
這世間的物,數量不可計數,時間永無止境,得與失變化不定,終始難以固定。
上下四方無窮無盡,游心于無窮的道,豈不逍遙?
附原文:
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