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社會所排擠的聶斯托里派,為何能被薩珊波斯國王PICK?
主流社會所排擠的聶斯托里派,為何能被薩珊波斯國王PICK?
“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提起景教很多人都會想起之前熱播的影視作品《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波斯王子,而他所信奉的景教其實是中國化的稱謂。本命是聶斯托利派。以其創始人聶斯托利的名字命名,盛唐之時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
而景教,也隨著波斯人進入了中原。這也側面的體現出,聶斯托利派對于波斯的影響力。在當時,可謂是盛極一時,所有的波斯民眾幾乎都信奉此教。那么,這個教派究竟有什么魅力又是如何讓波斯人拜服的呢?
(一)、“異端學說”,大行其道
“神人二性說”是聶斯托利提出的觀點之一。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很多人的排斥。而本人,也曾經數度被流放。在他看來,應該將耶穌的人性和神性拆分開來,區別對待。而且極力的反對瑪利亞的“圣母”稱號,認為她只是誕下耶穌的一具肉體,并不能享此殊榮。這些觀點,與主流社會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君士坦丁堡聶斯托利以及他的信徒們屢次受到清洗。險些喪命于此。
1. 東奔波斯,傳播教義
薩珊波斯在當時,也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而支持聶斯托利的巴掃馬,與當時的波斯國王交好。于是,在其牽線搭橋之下,聶斯托利有幸可以與波斯國王相見。在聽聞其觀點后,國王表示非常的支持和認同。
據《波斯帝國史》記載,國王允許聶斯托利和他的信徒在國中傳教,而且對他提出的想法,贊賞有加。此時,聶斯托利已經與東羅馬帝國教廷方面,完全斷絕了關系。而這也標志著聶斯托利派的正式形成,也就是唐太宗時傳入中國的景教。
此時聶斯托利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而他的繼任者們也都基本沿襲了其學說。鮑鮑伊擔任大主教時期,劃分了教區。而此教派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于把主教的選擇問題以及教義教規問題全部解決。
聶斯托利派,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發展的基督教派。其傳播能力也是十分強勁的,否則也不可能傳到中國來。當時利瑪竇來到中國以后,還在民間找到了幾個零星的景教信徒。這說明,聶斯托利派具有超強的擴散能力以及扎根能力。
2. 內憂外患,盛極而衰
聶斯托利派在波斯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還有敘利亞正統派與其一較高下。然而,因為有國王的鼎力相助,此教派反而在一次次的斗爭中日臻成熟。同時,也隨著波斯帝國的外擴,影響范圍也愈加廣。
但是事物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當聶斯托利派達到頂峰的時候,來自于各方的威脅也就多了起來。因為當時的波斯國王霍思魯與東羅馬帝國開戰,而聶斯托利派又是基督教的分支。雖然早就斷絕了關系,但畢竟也是從君士坦丁堡而來,難免會遭受別人的非議和猜忌。
所謂“屋漏偏逢連陰雨”,此時聶斯托利派的財產全部被沒收。而來自敘利亞正統派的打擊,又接踵而至。緊接著,拜占庭帝國的軍隊開進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脅也愈發顯眼。最終,波斯首都被占領,而大主教也趁機南遁。在波斯發展的聶斯托利派,也隨之覆滅。
(二)、良禽,擇良木而棲
“所有的偉大,源于一個勇敢的開始”。聶斯托利率領其信徒毅然離開君士坦丁堡,出走波斯,可謂是非常明智的決定。正是因為來到波斯傳教,才能夠創下如此之輝煌。而且還從這里,逐漸的走向了東方。對于景教信徒而言,這是一片熱土,也是一座溫室。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奧斯托里選擇了在異域生存?
1. 得民心者,得天下
對于一個宗教而言,只有信徒人數多了,才能夠生存發展。只要不是邪教,所有的宗教都是愿意教人向善,向好的。聶斯托利派雖然在教廷眼中是“異端邪說”,但是他們對于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卻沒齒難忘。
“信仰景教的傳教士或者景教商人,掌握了波斯民眾前所未聞的生產經驗。人們,皆為之信服”。雖然當時的薩珊波斯帝國還算強大,但是在經濟和生產力方面與東羅馬相比較肯定是相差甚遠的。
而這些景教徒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他們可以通過傳播先進的文化和經驗,來吸引當地的更多民眾來加入自己的教派。波斯對于聶斯托利派而言,就像是一張白紙。而信徒們手中握著七彩的畫筆,可以用自己高超的繪畫色彩刻畫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許多人都是因為仰慕景教人的文化水準,才選擇加入的。聶斯托利具有先見之名,他正是參悟了波斯人不如自己有經驗和豐富的知識這點,才選擇這里作為自己的棲息之地。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2. 先入為主,主動融合
作為一個外來宗教,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傳播自己的學說。聶斯托利派在波斯,除了宣傳文化知識以及宗教信仰之外,還會在物質上對民眾做出補助。《大秦景教流行記》“每歲集眾僧徒,餓者來以食之;寒者來而衣之;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
他們來到波斯之后,積極的融合當地,并且習慣性的賑濟貧民。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而且大家都看到了聶斯托利派的濟世之心,所以大家都愿意擁護,并加入其中。而且,為了能夠為更多人所接受,他們還在文字和語言方面大費周章。
跟隨聶斯托利來到波斯之人,大都是與他一樣的敘利亞人,或者其他的亞美尼亞以及希臘人等。但是波斯人,對于這些語言一竅不通。所以傳教士們就開始將《西蒙盛典》還有《舊約》等作品逐字逐句的翻譯成波斯文字,以便于當地民眾更好的了解。
而且,既然真的想要吸引當地人,交規方面就不能太過嚴苛,否則別人一看,便望而卻步。比如之前所一貫堅持的獨身行為,來到波斯以后所不能被人接受。于是,這條教規便被廢除了。信徒們可以在公共場合,公開的舉行婚禮,并且能夠得到其他人的祝福。
(三)、背靠大樹,好乘涼
“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聶斯托利派在中國能夠興盛的原因,是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而它能夠扎根于波斯,并開花結果也是因為得到了國王的支持。如果沒有統治者的首肯,縱使其再努力的融入當地的社會環境,縱使其再博愛,仁義,那么連大門都進不去,其他事情都是妄想。不可否認,聶斯托利派發達離不開波斯國王。
1. 獲得統治者青睞
巴掃馬作為聶斯托利的朋友,作為聶斯托利派的忠實信徒,他與波斯國王的關系非常密切。而且,其他的聶斯托利派信徒,在波斯政壇游走的也是游刃有余。如果沒有他們的牽線搭橋,恐怕波斯國王不會了解到這個教廷眼中的“異端”。
而波斯國王其實是看到了信徒的優點,他們當中有治病救人的醫生,有滿腹經綸的學者,還有善于商賈之術的“企業家”。只要允許聶斯托利派進入自己的國家,就等于變相的“招商引資”了。
至于國王本人內心到底對聶斯托利派的看法,這無從得知。但是他一定非常欣喜景教能夠進入自己的國家,而且也非常愿意看到信徒們為自己國家做出貢獻。而且這些傳教士也是非常聰明的,他們來到波斯以后與當朝上層人員走的也十分近。
2. 投其所好,得其所喜
俗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聶斯托利派在異國他鄉發展,實屬不易。所以,必須要想方設法的得到其國王的支持。而霍思魯二世的兩位寵妻,都是聶斯托利派的狂熱信徒。所以,也會旁敲側擊的吹吹枕邊風。
值得一提的是,景教很容易獲得女性的青睞。比如蒙古旭烈兀西征之時,準備在敘利亞屠城。而他的妻子脫烈思敦是景教信徒,在其央求之下,旭烈兀決議放過城中的兩萬余名基督教徒。而在波斯,事情同樣如此。
此外,不論什么活動,傳教士們都會參與其中,并且永遠為國王站臺。“我們的主,得勝的霍思魯,萬王之王”。試想,這樣的贊美之詞,誰聽了不會萬分欣喜。而其歷任國王對待教派也不薄,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恐怕聶斯托利本人都要死在躲避教廷追殺的途中。
如果沒有波斯國王,他們在與敘利亞正統派的斗爭中,早就毀于一旦了。聶斯托利派在波斯能夠如魚得水,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是最關鍵的因素。再者,就是其本身確實能夠吸引民眾。
結語:
聶斯托利的眼光十分長遠,他選擇了波斯,就是選擇了自己學說的輝煌。在這里,他們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并且,以此為跳板深入到亞洲腹地。在遙遠的東方古國,也綿延了四五百年。
參考文獻:
《波斯帝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