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狼藉的成語故事
聲名狼藉
核心提示: 歡迎訪問古典文學網,古典文學網提供成語聲名狼藉的詳細解釋、讀音以及聲名狼藉的出處、成語典故等。
成語名字: 聲名狼藉 成語發音: shēng míng láng jí 成語解釋: 聲名:名譽;名聲;狼藉:傳說中狼群墊草而臥;起來時把草踏亂以消滅痕跡。后借以形容散亂;引申為破敗得不可收拾。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蒙恬列傳》:“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于諸侯。”唐 司馬貞索隱:“言其惡聲狼藉,布于諸國。” 成語繁體: 聲名狼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補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 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 藉,不能讀作“jiè”。 近義詞: 名譽掃地  臭名昭著  查看更多聲名狼藉的近義詞>> 反義詞: 流芳百世  名聞遐邇  查看更多聲名狼藉的反義詞>> 成語例句: 因汪太史平日聲名狼藉,最不見重于官場,日前新督帥參劾劣紳十七名,實以汪某居首。(清 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