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地理知識梳理大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2024屆高考地理知識梳理大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地貌(巖石)、大氣、水、土壤、生物。
2.能量交換與物質運動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形式來進行的,現將它們的概念、環節、意義等一并總結如下:
水循環 生物循環 地殼物質循環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
從巖漿到各類巖石,再到新巖漿的過程
環節
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卻凝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變質、重熔再生
物質循環簡圖
能量
太陽能(蒸發、水汽輸送)、重力能(降水、徑流)
地球內部熱能、太陽能、重力能
意義
①使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②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④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①促進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的遷移運動、能量的流動和轉化;②聯系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 ①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②改變了地表形態,塑造了各種自然景觀;③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
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功能 生產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性質
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擁有各個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備的功能
形成過程
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鈣,加速形成碳酸鈣沉淀
氧氣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燒消耗氧氣
舉例
生態系統的生物生長發育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氣中氧氣的平衡、一定范圍內各物種數量基本恒定
三、自然帶的特點
(注意與氣候類型分布的異同,以氣候類型定自然帶)
陸地自然帶 氣候類型 典型植被 典型動物 典型土壤
熱帶雨林帶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 猩猩,河馬 磚紅壤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雨林 象,孔雀 磚紅壤性
紅壤
熱帶草原帶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內陸) 熱帶草原 長頸鹿,羚羊 燥紅土
熱帶荒漠帶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荒漠 袋鼠,單峰駝 荒漠土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阿爾卑斯山羊 褐土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獼猴,靈貓 紅壤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濕潤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 松鼠,黑熊 棕壤
褐土
溫帶草原帶 半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草原 黃羊、旱獺 黑鈣土
溫帶荒漠帶 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荒漠 雙峰駝,子午沙鼠 荒漠土
亞寒帶針葉林帶 冷濕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 駝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帶 苔原氣候(極地氣候) 苔原 馴鹿,北極狐 冰沼土
冰原帶 冰原氣候(極地氣候) 冰雪裸地 北極熊,海豹 未發育
四、分異規律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緯度地帶性) 熱量 太陽輻射 緯線延伸,緯度更替。低、高緯度明顯(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經度地帶性) 水分 海陸位置 經線延伸,經度更替,中緯度明顯。
(南北延伸,東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垂直地帶性) 水熱狀況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更替,高山、高原地區明顯(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五、關于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的幾個規律性問題
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的規律。
(1)山地垂直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更替規律與從赤道向兩極地域分異規律有些相似。
(2)山麓帶基本上與當地自然帶相一致,如珠穆朗瑪峰的山麓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3)影響山體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愈低愈復雜,緯度愈高愈簡單;
②山體海拔──海拔愈高愈復雜(有極限),海拔愈低愈簡單;
③與山頂、山麓之間相對高度有關: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
(4)影響山體垂直自然帶海拔高度的因素有: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體,陽坡低,陰坡高;迎風坡低,背風坡高。
(5)在判定各自然帶分布高度的緯度差異時,要注意雪線高度的緯度變化:雪線是多年積雪區的下界,為年降雪量與融雪量的平衡地帶即降雪量與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帶。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雪線海拔高,緯度高,雪線海拔低。
②坡向──陽坡雪線海拔高,陰坡雪線海拔低;迎風坡降水多,雪線海拔低;背風坡降水少,雪線海拔高。
六、關于非地帶性分布規律
自然帶的分布受到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洋流等,任何自然帶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帶性特征,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這種或那種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形成非地帶性的分布特點。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影響因素
地帶性自然帶的缺失 南半球無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海陸分布
改變了地帶性分布的自然帶 南美巴塔哥尼亞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帶性自然帶空間分布范圍受到約束 美洲兩部沿海地區各自然帶緊逼西海岸 地形
自然地理現象的斑狀分布 荒漠中的綠洲(例:我國新疆天山、昆侖山山麓地帶分布的綠洲) 水分條件的變化(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大陸東西兩側
自然帶分布緯度
位置的差異 亞歐大陸亞寒帶針葉林帶,大陸,西岸向高緯延伸,大陸東岸向低緯延伸 洋流
2024屆高考地理知識梳理大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地貌(巖石)、大氣、水、土壤、生物。
2.能量交換與物質運動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形式來進行的,現將它們的概念、環節、意義等一并總結如下:
水循環 生物循環 地殼物質循環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
從巖漿到各類巖石,再到新巖漿的過程
環節
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卻凝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變質、重熔再生
物質循環簡圖
能量
太陽能(蒸發、水汽輸送)、重力能(降水、徑流)
地球內部熱能、太陽能、重力能
意義
①使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②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④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①促進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的遷移運動、能量的流動和轉化;②聯系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 ①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②改變了地表形態,塑造了各種自然景觀;③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
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功能 生產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性質
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擁有各個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備的功能
形成過程
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鈣,加速形成碳酸鈣沉淀
氧氣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燒消耗氧氣
舉例
生態系統的生物生長發育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氣中氧氣的平衡、一定范圍內各物種數量基本恒定
三、自然帶的特點
(注意與氣候類型分布的異同,以氣候類型定自然帶)
陸地自然帶 氣候類型 典型植被 典型動物 典型土壤
熱帶雨林帶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 猩猩,河馬 磚紅壤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雨林 象,孔雀 磚紅壤性
紅壤
熱帶草原帶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內陸) 熱帶草原 長頸鹿,羚羊 燥紅土
熱帶荒漠帶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荒漠 袋鼠,單峰駝 荒漠土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阿爾卑斯山羊 褐土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獼猴,靈貓 紅壤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濕潤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 松鼠,黑熊 棕壤
褐土
溫帶草原帶 半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草原 黃羊、旱獺 黑鈣土
溫帶荒漠帶 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荒漠 雙峰駝,子午沙鼠 荒漠土
亞寒帶針葉林帶 冷濕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 駝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帶 苔原氣候(極地氣候) 苔原 馴鹿,北極狐 冰沼土
冰原帶 冰原氣候(極地氣候) 冰雪裸地 北極熊,海豹 未發育
四、分異規律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緯度地帶性) 熱量 太陽輻射 緯線延伸,緯度更替。低、高緯度明顯(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經度地帶性) 水分 海陸位置 經線延伸,經度更替,中緯度明顯。
(南北延伸,東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垂直地帶性) 水熱狀況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更替,高山、高原地區明顯(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五、關于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的幾個規律性問題
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的規律。
(1)山地垂直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更替規律與從赤道向兩極地域分異規律有些相似。
(2)山麓帶基本上與當地自然帶相一致,如珠穆朗瑪峰的山麓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3)影響山體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愈低愈復雜,緯度愈高愈簡單;
②山體海拔──海拔愈高愈復雜(有極限),海拔愈低愈簡單;
③與山頂、山麓之間相對高度有關: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
(4)影響山體垂直自然帶海拔高度的因素有: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體,陽坡低,陰坡高;迎風坡低,背風坡高。
(5)在判定各自然帶分布高度的緯度差異時,要注意雪線高度的緯度變化:雪線是多年積雪區的下界,為年降雪量與融雪量的平衡地帶即降雪量與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帶。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雪線海拔高,緯度高,雪線海拔低。
②坡向──陽坡雪線海拔高,陰坡雪線海拔低;迎風坡降水多,雪線海拔低;背風坡降水少,雪線海拔高。
六、關于非地帶性分布規律
自然帶的分布受到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洋流等,任何自然帶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帶性特征,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這種或那種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形成非地帶性的分布特點。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影響因素
地帶性自然帶的缺失 南半球無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海陸分布
改變了地帶性分布的自然帶 南美巴塔哥尼亞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帶性自然帶空間分布范圍受到約束 美洲兩部沿海地區各自然帶緊逼西海岸 地形
自然地理現象的斑狀分布 荒漠中的綠洲(例:我國新疆天山、昆侖山山麓地帶分布的綠洲) 水分條件的變化(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大陸東西兩側
自然帶分布緯度
位置的差異 亞歐大陸亞寒帶針葉林帶,大陸,西岸向高緯延伸,大陸東岸向低緯延伸 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