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訓動態】愛與成長——山東省小學英語單
愛與成長
題記:
以《愛與成長》為題進行學習體會的撰寫,起源于淄博市小學英語教研員劉老師的總結性發言,源于對青島單元整體教學課例展示中流露出的那份深情,更源于對組織這次活動的省市級教研員們的那份感恩之情。
春暖花開,草長鶯飛,2023年4月12日,將會成為山東省小英人成長史上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里程碑。經歷兩年多的線上活動后,我們終于在淄博這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迎來了首次開放型的線下活動——山東省小學英語“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優秀案例展示與研討”活動。又看到了久違的一張張熟悉的笑臉,尤其是我們山東省小學英語的領頭人楊璐老師,那張永褒青春的笑臉,讓我們永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年紀大,永遠不好意思對學習倦怠。
愛與成長,在“打卡”中
01
網紅地“打卡”
11日,我與7位榮成英語小精英們入住酒店后,便迫不及待地到最近網上特火的淄博“牧羊村”燒烤打了卡。實惠的價格,好吃的味道,便萌生了對淄博這座城市的一份熱愛。
02
C位“打卡”
精神食糧才是我們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外出培訓學習,我們榮成小英人的座位必須是C位。12日清晨7點, 我們的第一波小分隊張燁與夏寧兩位小伙伴早早地吃了飯,迫不及待地趕到會場占座位。這是我們榮成小英人一貫的良好精神風貌。為的是能聽得清,看得明。中午,又有兩波人輪流吃飯,一波是提前出發,吃了飯,回來看著座位;一波是先看著座位,再回去吃飯。大有我們小時候看電影占座位的場景。
03包間
包間“打卡”
飯后,先研討,再完成當日的學習體會,是每次外出學習的必備。為了有一個好點的研討環境,我們早早地瞄準了餐廳旁邊的一個小型包間,于是乎,占領這片高地也成了我們的一個小目標。學習結束后,年輕的兩位青年教師便主動包攬了這項任務。正是因為有這么一種精神在支撐著我們,雖然每日要步行上萬步,大家沒有一絲怨言,一起快樂地吮吸著精神的雨露,一起在相互關愛中成長著。
研討剪影
愛與成長,在主題中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而言,主題意義是在個人與文本、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我的積極互動中建構形成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但主題的表述是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困擾一線教師的魔法師。龐教授與張教授的講座,結合兩個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課例,則恰似一把金鑰匙,打開了困擾一線教師對主題意義提煉的那扇心門。
01
深度研讀文本,凝練單元主題
1.關于主題的提煉
學科育人是當今教育的主流。主題是在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基于學情與教學目標進行的提煉,是學科育人的靈魂所在。2022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主題的表述,是清一色的動名結構。主題到底該該如何表述?北京教育學院的張金秀教授從標題、話題與主題三個層面,進行了很好的闡釋。尤其強調:主題可能是一個短語(名詞或動名結構),也可能是一個陳述句:My ; pets; wild ; ;Let’s make and ; ; …
2.關于子主題的提煉
為實現文本的教學意義和課堂意義,文本的主題意義的生成需要教師的引導。張教授強調:子主題不一定要從“樹立意識、落實行動、形成態度”三個方面去提煉,但要在遵循連貫性與階梯性的同時,主題意義呈螺旋上升。子主題不一定是三個,可以是兩個,也可以是四個;可以兩個課時指向一個子主題,也可以一個子主題指向兩個文本。
02
創設主題情境,增強德育體驗
育人應無痕?!癟hey may what you said, but they will how you made them feel.”青島大學龐教授的一句話,點亮了主題意義在教師心中火花。從學生的年齡特征看,他們多數不喜歡各種理論的說教,但可能會喜歡聽故事、做事情,將自己置于情景中,感受情景中人物的情感,接受育人的理念。所以,教師理應在課堂內外,創設基于學情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情景。
青島團隊展示的一個單元的三節課例,在融情、造景、入境中,升華了學生對父母的感恩與愛。我們關注到了一位小女孩,從課初看到了媽媽錄制的關于自己的喜好的小視頻后,整整一節課,一直在偷偷地抹眼淚。下課后,屏幕上繼續播放來自所有父母錄制的小視頻,雖只有短短的一句話“**, I love you”,卻不僅讓參與其中的學生久久不愿離場,且讓在場的每一位教師熱淚盈眶。講臺上,出奇地安靜,孩子們那渴望的小眼神,包含對父母的感恩與熱愛之情,將學生的情感升華到了致高點。此刻,不需要任何的說教。
課例展示
行而致遠,唯實且立新。學習是一場向美而行的遇見,成長是一道不期而遇的風景。感謝這次省級教學研討活動,我們將在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路上,攜手前行,讓有溫度的課堂之花綻放在每一個角落。
for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