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染的近義詞
[mark_b]
陶染的近義詞: 浸染、影響、勸化、感染、教化、感化
[/mark_b]
陶染的意思:陶染,漢語詞匯,熏陶感染。
陶染的拼音:[ táo rǎn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陶罐:一種盛液體或食品的陶制容器。
【第2句】:感染:【第1句】:病原體侵入機體,在體內(nèi)生長繁殖引起病變;受到傳染:傷口~了。身體不好,容易~流行性感冒。
【第3句】:教化:敎化,通過上行而化成以下。分文化和武化,相融合。
【第4句】:陶甕:古代陶制儲藏器或水器。原始社會時也有用作葬具的。器形較高大,口和底較小。
【第5句】:感化:感化,漢語詞匯。拼音:gǎnhuà釋義:用言語和行動去感動和改變一個人,使其人性變善。對心靈施加影響,掃除迷惑,安撫創(chuàng)傷,引導內(nèi)心的積極力量,塑造恰當?shù)男袨槟J剑S護尊嚴,讓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感:是接受外在的信息。化:是內(nèi)在的轉(zhuǎn)化。感與化互相作用,相互影響。
【第6句】:陶染:陶染,漢語詞匯,熏陶感染。
【第7句】: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徐遲《哥德巴赫猜想·向著二十一世紀》:“我也還是可以漫游在熱帶亞熱帶溝谷雨林之下,徜徉乎分子生物學與分子遺傳學之間,或沉思于古動植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的化石與陶俑之前。”《青年作家》1982年第7期:“難道你要我找一個 唐 代的陶俑做對象?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
【第8句】:陶子:【第1句】:指 陶潛 。 元 吳澄 等《<淵明集補注>序》:“ 屈子 不忍見 楚 之亡而先死, 陶子 不幸見 晉 之亡而后死。”
【第9句】:陶吧:供學習制作陶器的休閑場所。
【第10句】:陶笛:陶笛,世界性樂器。各國各地域都或長或短有過陶器時代,都曾各自有過、或相互借鑒改革研發(fā)陶制笛子的記錄。中國陶笛,目前可追溯至陜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哨,距今6000多年歷史,是中國陶笛的鼻祖。中國陶笛(實用新型)哨口類氣鳴土樂,陶笛演奏家,制作家周子雷借鑒中外歷代陶土樂器基本特點改革研發(fā),指法指序科學便捷,音域?qū)拸V,通常為陶土燒制的吹管樂器。意大利陶笛(英語:Ocarina,也譯作奧卡利那笛、洋塤、瓦塤、土笛等),自1853發(fā)展至今,借鑒某種陶笛改革而來,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陶笛。狀似潛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燒制的吹管樂器。
【第11句】:陶土:陶土,是指含有鐵質(zhì)而帶黃褐色、灰白色、紅紫色等色調(diào),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
【第12句】:浸染:【第1句】:逐漸沾染或感染。
【第13句】:勸化:勸化,指勸人為善;感化。見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如今著他去勸化,不怕不聽。”
【第14句】:影響:影響.指以間接或無形的方式來作用或改變.另有電子雜志。.呼應,策應內(nèi)外影響,同惡相成。——《宋書》,仿效,模仿影響前輩。——范仲淹《唐異詩》,起作用;施加作用,對某種事物起一定的擴散作用。《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孔傳:“吉兇之報,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言不虛。”隋李諤《上隋高祖革文華書》:“下民從上,有同影響,爭騁文華,遂成風俗。”宋葉適《大祥設醮青詞》:“母亡子在,徒想音容;祝孝嘏慈,豈迷影響?”鄭觀應《盛世危言·商戰(zhàn)》:“至於今則輪舟、火車,飛挽無難,電報郵傳,捷如影響。
【第15句】:陶泥:即陶土。
陶染造句:
【第1句】:早在幼年時,他的生父鄧來貴就是沁源縣遠近聞名的書法、篆刻、繪畫、剪紙、雕塑等老藝人,因受長上陶染,從小就模仿學藝,小有名氣。
【第2句】: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qū)云譎,文苑波詭者矣。
【第3句】:不僅是希望中國文壇特別是童話作家后繼有人而且期待作家們創(chuàng)作出偉大的作品陶染心靈、曠世之作映照大地。
【第4句】:經(jīng)年諸體陶染,寇克讓的書法已四體皆能,尤擅真、草二體。
【第5句】: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
【第6句】:離無淵已經(jīng)派了自己的得力手下陶染去跟蹤離無道,陶染輕功一流,擅長易容,想來跟蹤離無道這種不懂武藝的公子哥絕對是綽綽有余的。
【第7句】:同樣這種詩歌就如同機械時代的鋼鐵金屬般冷冰冰,沒有一絲的人文關懷和藝術陶染,是一種“重金屬”的詩歌。
【第8句】:人在年少時候,精神意態(tài)還未定型,和人家交往親密,受到熏漬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即使無心去學習,也會潛移默化,自然相似,何況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為明顯易於學習的東西呢!
【第9句】:由于未成年人處于成長發(fā)展過程之中而尚未定型,因而易于“熏潰陶染”,可塑性極強。
陶染的詩句:
【第1句】:天質(zhì)非陶染《晉康陳生家世以孝悌聞有異木連理生其庭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