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壞”的成語(30個)
本文整理了壞法亂紀、蠹眾木折,隙大墻壞、蟻穴壞堤等含“壞”的成語30個,其中“壞”開頭的成語6個,“壞”結尾的成語11個,“壞”在中間的成語1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壞”開頭的成語【第1句】:壞法亂紀[huài fǎ luàn jì]
【解釋】破壞法制和紀律。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禮運》:“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
【示例】壞法亂紀自王朝,史書特繼春秋筆。 ——清·張鵬翀《經史法戒詩》
【第2句】:壞植散群[huài zhí sàn qún]
【解釋】①解散朋黨。②指離心離德。
【出處】《莊子·田子方》:“則列土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列土壞植散群,則尚同也。”
【示例】經涉人事,憂患漸多,目之所睹,耳之所聞,壞植散群,四海皆是。 ——章炳麟《別錄》卷一
【第3句】:壞裳為褲[huài shang wéi kù]
【解釋】裳,下衣,指老百姓的服裝;褲,指軍裝。后以之代指從軍。
【出處】《南史·劉穆之傳》載,劉裕召劉穆之為主簿(軍吏),穆之“壞布裳為褲”,往見劉裕。
【示例】賣劍買牛衰可笑,壞裳為褲老猶能。 ——宋·陸游《嘆息》詩
【第4句】:壞車殺馬[huài chē shā mǎ]
【解釋】比喻棄官歸隱。
【出處】《后漢書·周燮傳》:“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
【第5句】:壞人心術[huài rén xīn shù]
【解釋】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居心。
【出處】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安東守約問八條(其一)》:“若真能學者,如明鏡在懸,凡物之來,妍媸立辨,豈為彼物所移,何能壞人心術?”
【示例】凡淫詞艷曲壞人心術,與夫得罪名教之書,悉納其中而燒之。 ——清·錢泳《履園叢話·種德》
【第6句】:壞人壞事[huài rén huài shì]
【解釋】有害于社會的人或事。
【示例】我們要同壞人壞事作堅決斗爭。
“壞”結尾的成語【第1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dù zhòng mù zhé,xì dà qiáng huài]
【解釋】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縫隙大了,墻就要倒塌。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出處】《商君書·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第2句】:見怪不怪,其怪自壞[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huài]
【解釋】怪:奇異的;壞:敗。發現怪事怪物不要驚慌,它就不會危害了。
【出處】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姜七家豬》:“畜生之言,何足為信,我已數月來知之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示例】此必山鬼野魅所為。常言道:見怪不怪,其怪自壞。莫睬便了。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三回
【第3句】:氣急敗壞[qì jí bài huài]
【解釋】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形容十分荒張或惱怒。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七回:“水軍頭領棹船接濟軍馬,陸續過渡,只見一個人氣急敗壞跑將來。”
【示例】那時氣急敗壞的樣子,實是不堪入目。 ——清·吳趼人《瞎編奇聞》
【第4句】:拉捋自壞[lā luō zì huài]
【解釋】捋:脫。自己斷裂,崩塌。比喻自己毀壞了自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元衰如北夏門,拉捋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第5句】:禮崩樂壞[lǐ bēng yuè huài]
【解釋】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出處】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示例】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第6句】:棟折榱壞[dòng shé cuī huài]
【解釋】猶棟折榱崩。比喻傾覆。
【出處】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舉人等棟折榱壞,同受傾壓,故不避斧鉞之誅,犯冒越之罪,統籌大局,為我皇上陳上。”
【第7句】:隙大墻壞[xì dà qiáng huài]
【解釋】墻縫大了就要倒。比喻錯誤不及時糾正,就會造成禍害。
【出處】《商君書·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第8句】:梁木其壞[liáng mù qí huài]
【解釋】原指孔子把自己的死比作像棟梁的損壞。后用為對眾人所敬仰的人之死的哀悼之辭。
【出處】《禮記·檀弓下》:“孔子蚤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第9句】:山頹木壞[shān tuí mù huài]
【解釋】冊:泰山;頹: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斷。比喻眾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處】《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第10句】:不好不壞[bù hǎo bù huài]
【解釋】既不值得稱贊,也不值得責備的。過得去的,中等的。
【示例】他的工作做得不好不壞。
【第11句】:禮樂崩壞[lǐ yuè bēng huài]
【解釋】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崩:敗壞。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蕩不安。
【出處】宋·陸游《書郭崇韜傳后》:“莊宗雖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亂,禮樂崩壞之際,然顧典禮人情,亦難其事。”
“壞”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蟻穴壞堤[yǐ xué huài dī]
【解釋】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出大亂子。同“蟻穴潰堤”。
【出處】清·錢謙益《向言下》之五:“蛇螫斷腕,蟻穴壞堤,史臣之所以俯仰三漢者也。”
【第2句】:貪贓壞法[tān zāng huài fǎ]
【解釋】贓:贓物;壞:敗壞。貪污受賄,違犯法紀。
【出處】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誰想那兩個到的陳州,貪贓壞法飲酒非為。”
【示例】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即皇上欲問貪贓壞法,欺君罔上者;亦不可不付之法司也。”
【第3句】:猿穴壞山[yuán xué huài shān]
【解釋】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造成大災禍。
【出處】漢·孔融《臨終》詩:“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示例】猿穴壞山并不聳人聽聞。
【第4句】:鑿壞以遁[záo pī yǐ dùn]
【解釋】指隱居不仕。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
【第5句】:一肚子壞水[yī dǔ zǐ huài shuǐ]
【解釋】指人心腸很壞。
【出處】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壞水兒,吃人不吐骨頭,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能拉攏,不能得罪。”
【示例】他這個人一肚子壞水,不值得相信。
【第6句】:成事不足,壞事有余[chéng shì bù zú,huài shì yǒu yú]
【解釋】成:成就;足:足夠。指事情不但辦不好,反而把事情弄壞。用于指責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5回:“部里書辦們,成事不足,壞事有余;勝之不武,不勝為笑。”
【示例】他是一個成事不足,壞事有余的人。
【第7句】:木壞山頹[mù huài shān tuí]
【解釋】木:梁木。山:指泰山。頹:倒下。梁木折壞,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示例】木壞山頹,江城付劫灰。 ——清·孫雨林《皖江血·拒敵》
【第8句】:自壞長城[zì huài cháng chéng]
【解釋】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壞自己的事業。
【出處】《南史·檀道濟傳》:“乃壞汝萬里長城。”
【示例】我們不能自壞長城。
【第9句】:鑿壞而遁[záo pī ér dùn]
【解釋】壞:沒有燒過的磚瓦、陶器等。遁:逃避。謂隱居不仕。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
【示例】宮保一定要先生出來做宮,先生卻半夜里跑了,一定要出來搖串鈴。試問,與那鑿壞而遁,洗耳不聽的,有何分別呢?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第10句】:損陰壞德[sǔn yīn huài dé]
【解釋】損:虧損。指虧心傷德。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如今有這機會,不如給他們幾兩銀子盤費,各自去罷。當日祖宗手里都是有這例的。咱們如今損陰壞德,而且還小器。”
【第11句】:好心辦壞事[hǎo xīn bàn huài shì]
【解釋】一片好心去為人做事,結果適得其反。
【示例】請不要過分熱心,小心好心辦壞事。
【第12句】:禮壞樂缺[lǐ huài yuè quē]
【解釋】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缺:殘破,廢缺。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蕩不安。
【出處】《梁書·徐勉傳》:“禮壞樂缺,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為永準。”
【第13句】:禮壞樂崩[lǐ huài yuè bēng]
【解釋】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把制樂人微言輕教化的規范。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
【出處】《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示例】秦吞六雄之后,漢承百代之弊,禮壞樂崩,上陵下替。 ——唐·白居易《叔孫通定朝儀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