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散”的成語大全(130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散陣投巢、盛筵必散、葉散冰離等含“散”的成語130個,其中“散”開頭的12個,“散”結尾的79個,“散”在中間的39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散”開頭的成語
【第1句】:散陣投巢[sàn zhèn tóu cháo]
【解釋】指群鳥分散,各投窠巢。
【出處】聞一多《紅獨·李白之死》:“醉客散了,如同散陣投巢的烏鴉。”
【第2句】:散馬休牛[sàn mǎ xiū niú]
【解釋】指不興戰事。
【出處】《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
【示例】南朝·陳·徐陵《為陳主答周主論和親書》:“雖毀戈鑄戟,未擬上皇,散馬休牛,載懷偃伯。”
【第3句】:散灰扃戶[sàn huī jiōng hù]
【解釋】在地上撒灰,將門戶關鎖。舊時用來譏諷防閑妻妾的病態心理與可笑行為。
【出處】《舊唐書·李益傳》:“然少有癡病,而多猜忌,防閑妻妾,過為苛酷,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于時。故時謂妒癡為'李益疾’。”
【第4句】:散發披襟[sàn fà pī jīn]
【解釋】蓬松著頭發,敞開衣襟。形容不修邊幅的的悠閑神態。
【出處】宋·柳永《過澗歇近》:“回首江鄉,月觀風亭,不邊石上,幸有散發披襟處。”
【示例】夏,夏,雨余亭廈,紈扇輕,煎風乍,散發披襟,彈棋打馬。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九
【第5句】:散發抽簪[sàn fà chōu zān]
【解釋】指棄官隱居,逍遙自在。
【出處】三國·魏·錘會《遺榮賦》:“散發抽簪,永縱一壑。”
【第6句】:散帶衡門[sǎn dài héng mén]
【解釋】指退官閑居或過隱居生活。衡門,簡陋的門戶。
【出處】語出《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示例】充居宰輔之重,權傾一時,而準散帶衡門,不及人事,唯誦佛經,修營塔廟而已。 ——《晉書·外戚傳·何準》
【第7句】:散兵游勇[sǎn bīng yóu yǒng]
【解釋】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
【出處】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示例】余漢謀的參謀長葉肇,要逃去海南逃不出,就帶領一些散兵游勇和一些地方的土匪頭子,逃到深山里。 ——陳殘云《山谷風煙》
【第8句】:散攤子[sàn tān zǐ]
【解釋】散伙,解體。
【示例】他苦心經營的企業就這樣散攤子了。
【第9句】:散木不材[sǎn mù bù cái]
【解釋】比喻沒有用處的事物。
【出處】《莊子·人間世》:“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速構,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
【第10句】:散言碎語[sǎn yán suì yǔ]
【解釋】猶言閑言碎語。嘮叨些與正事無關的話。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語帶去,卻又不是勞而無功?”
【示例】我向來不喜歡他的散言碎語。
【第11句】:散悶消愁[sàn mèn xiāo chóu]
【解釋】指通過消遣,解除愁悶。
【出處】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數:“待去歌樓作樂,散悶消愁,倦游柳陌戀煙花。”
【第12句】:散傷丑害[sǎn shāng chǒu hài]
【解釋】形容不和諧的聲音。
【出處】《鬼谷子·中經》:“是以聲散傷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陶弘景注:“散傷丑害,不知之音,音氣不和必與彼乖,故言其必逆于耳。”
“散”結尾的成語
【第1句】:盛筵必散[shèng yán bì sàn]
【解釋】比喻無論怎樣美好的事物,終必消散。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
【示例】少年歡樂事,鸞笙鳳管,曲能宵分。怪盛筵必散,青鬢難存。 ——清·王嗣槐《滿庭芳》詞
【第2句】:云飛雨散[yún fēi yǔ sàn]
【解釋】比喻原先的事物不復存在。
【出處】隋·張公禮《龍藏寺碑》:“金編寶字,玉牒綸言,滿封盈函,云飛雨散。”前蜀·貫休《行路難》詩之二:“云飛雨散今如此,繡闥雕甍作荒谷。”
【示例】前蜀·貫休《行路難》詩:“云飛雨散今如此,繡闥雕甍作荒谷。”
【第3句】:投置閑散[tóu zhì xián sǎn]
【解釋】投、置:安放;閑、散:沒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職位或沒有安排工作。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示例】朝廷灼見奸慝,投置閑散。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八十九
【第4句】:一哄而散[yī hōng ér sàn]
【解釋】哄:吵鬧。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于是一哄而散。”
【示例】白鳳、阿男早收拾好錢文,向眾人道謝,看的就一哄而散了。 ——清·吳趼人《情變》第六回
【第5句】:云消雨散[yún xiāo yǔ sàn]
【解釋】比喻一切都成了過去。
【出處】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尚書右仆射詔》:“干戈所指,云消霧散。”
【示例】百歲既終,云消雨散,此事自古皆然,不足感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
【第6句】:野荒民散[yě huāng mín sàn]
【解釋】野:田地。田地荒蕪,人民離散。常指政治動蕩不安的局面。
【出處】《周禮·夏官·大司馬》:“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
【第7句】:盡歡而散[jìn huān ér sàn]
【解釋】盡情歡樂之后,才分別離開。多指聚會、宴飲或游樂。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別征酒器,盡歡而散。”
【示例】他還吃了封頂大杯,才盡歡而散。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第8句】:云收雨散[yún shōu yǔ sàn]
【解釋】喻歡會結束,彼此分離。
【出處】宋·周邦彥《燭影搖紅》詞:“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
【示例】誓世世生生休拋撇。不提防,慘凄凄,月墜花折;悄冥冥,云收雨散;恨茫茫,只落得死斷生絕。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
【第9句】:酒闌客散[jiǔ lán kè sàn]
【解釋】闌:盡。酒席完畢,客人歸去。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時春物尚余,夏景初麗,酒闌賓散,離思縈懷。”
【示例】至夜靜燈殘,酒闌客散,其于楹礎之間,兩目爛爛如巖下電者,非他人必一生也。 ——明·張岱《祭秦一生文》
【第10句】:陰魂不散[yīn hún bù sàn]
【解釋】比喻壞人、壞事雖已清除,但不良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九回:“想是他的陰靈不散,你們到前廳燒張紙兒。”
【示例】八股文至今還陰魂不散。
【第11句】:酒闌賓散[jiǔ lán bīn sàn]
【解釋】闌:盡;賓:客人。酒席完畢,客人歸去。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時春物尚余,夏景初麗,酒闌賓散,離思縈懷。”
【第12句】:一轟而散[yī hōng ér sàn]
【解釋】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于是一哄而散。”
【示例】眾人一聽,說:“那可來不得!”大家才嘻嘻哈哈一轟而散,跑出去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
【第13句】:魚驚鳥散[yú jīng niǎo sàn]
【解釋】指像魚腐爛鳥潰散。比喻迅即崩潰,完全失敗。
【出處】《陳書·高祖紀上》:“公以國盜邊警,知無不為,恤是同盟,誅其丑類,莫不魚驚鳥散,面縛頭懸。”
【第14句】:獸聚鳥散[shòu jù niǎo sàn]
【解釋】像鳥獸一樣時聚時散。比喻聚散無常。也比喻烏合之眾。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示例】孰不知羌氐之俗,居不常處,獸聚鳥散,本無聚積。 ——宋·蘇舜欽《論西事狀》
【第15句】:魂飄魄散[hún piāo pò sàn]
【解釋】形容驚恐萬狀。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八回:“娘娘見說,魂飄魄散,急下亭抱起,緊摟在懷。”
【示例】兩個兒子雖然性惡,但趙陰陽四十多年前就預測到他們的作孽,也頓時膽顫心驚,魂飄魄散。 ——賈平凹《妊娠》第二章二
【第16句】:精神渙散[jīng shén huàn sàn]
【解釋】精神:神志,心神;渙散:分散,散漫。形容精神分散不集中。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第14卷:“精神渙散,離其躬身。”
【示例】他最近精神渙散,沒有生氣。
【第17句】:魂飛魄散[hún fēi pò sàn]
【解釋】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示例】猛然間一個人從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聲,二人唬得魂飛魄散。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五回
【第18句】:陰靈不散[yīn líng bù sàn]
【解釋】舊時迷信指人死后靈魂不會散去。現多比喻壞人、壞事雖已清除,但不良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九回:“想是他的陰靈不散,你們到前廳燒張紙兒。”
【第19句】:瓦解星散[wǎ jiě xīng sàn]
【解釋】像瓦片破裂,像星星飛散。比喻家人離散,各奔東西。亦作“瓦解星飛”。
【出處】宋·司馬光《義勇第五札子》:“殊不知彼?遠游杈巰分啵粑藕苤矗蟯囈廡巧⒉恢印!?
【第20句】:魚潰鳥散[yú kuì niǎo sàn]
【解釋】比喻軍隊潰敗。
【出處】《宋書·武帝紀中》:“番禺之功,浮級萬數,左里之捷,魚潰鳥散。”
【示例】兵刃暫交,魚潰鳥散,僵尸蔽野,積甲若山。 ——《隋書·楊素傳》
【第21句】:零零散散[líng líng sǎn sǎn]
【解釋】分布得很稀,不多。
【出處】方志敏《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柴屑糞渣,零零散散地散布在路上。”
【示例】零零散散的資料難以收集。
【第22句】:積而能散[jī ér néng sàn]
【解釋】積:積蓄;散:散發。能把自己的積蓄散發給貧困的人。
【出處】《禮記·曲禮上》:“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第23句】:人心渙散[rén xīn huàn sàn]
【解釋】渙散:散漫,松懈。思想不統一。形容人心不齊。
【出處】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元紀·順帝至正二十四》:“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騷動。”
【示例】越國人心渙散,能否自立,尚未可知。 ——《清史稿·越南傳》
【第24句】:收離糾散[shōu lí jiū sàn]
【解釋】收集離散者。
【出處】《后漢書·荀彧傳》:“若紹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第25句】:如鳥獸散[rú niǎo shòu sàn]
【解釋】象一群飛鳥走獸一樣逃散。形容潰敗逃散。也比喻集團或組織解散后,其成員各奔東西。
【出處】《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示例】粵兵素弱,見之即潰,如鳥獸散。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
【第26句】:妻離子散[qī lí zǐ sàn]
【解釋】一家子被迫分離四散。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示例】無辜人民之死傷成千累萬,妻離子散啼饑號寒者到處皆是。 ——毛澤東《評國民黨對戰爭責任問題的幾種答案》
【第27句】:冰消霧散[bīng xiāo wù sàn]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處】北周·庾信《周大將軍瑯邪定公司馬裔墓志銘》:“遂得谷靜山空,冰消霧散。”
【示例】在這冰消霧散的時刻,我們趕緊拍照吧。
【第28句】:風行雨散[fēng xíng yǔ sàn]
【解釋】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同“風流云散”。
【出處】南朝·陳徐陵《與楊仆射書》:“又聞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風行雨散,東播西流。”
【第29句】:冰銷葉散[bīng xiāo yè sàn]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處】《隋書·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第30句】:懶懶散散[lǎn lǎn sǎn sǎn]
【解釋】指人懶惰散漫。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四回:“公坊披著件夏布小衫,踢著鞋在臥室里懶懶散散地迎出來道:'什么獨樂不獨樂的亂喊?’”
【第31句】:酒闌人散[jiǔ lán rén sàn]
【解釋】闌:盡。酒席完畢,客人歸去。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時春物尚余,夏景初麗,酒闌賓散,離思縈懷。”
【示例】酒闌人散仲仲,閑階獨倚梧桐。 ——宋·晏殊《清平樂》詞
【第32句】:魂消魄散[hún xiāo pò sàn]
【解釋】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七回:“李明見先折了一個,卻待也要撥回馬走時,被楊志大喝一聲,驚得魂消魄散,膽顫心寒,手中那條槍,不知顛倒。”
【示例】人雖不過六百,其中玄妙不啻百萬之眾,縱是神仙,入此亦魂消魄散。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回
【第33句】:煙消云散[yān xiāo yún sàn]
【解釋】象煙云消散一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凈凈。
【出處】《朱子全書·治道二·禎異》:“使一日之間,云消霧散,堯天舜日,廓然清明。”
【示例】他的興致被突然傳來的壞消息吹得煙消云散。
【第34句】:風流雨散[fēng liú yǔ sàn]
【解釋】散:分散。風吹過,雨飄散,蹤跡全消。比喻經常在一起的人飄零離散。
【出處】晉·左思《蜀都賦》:“飲御酣,賓旅旋,車馬雷駭,轟轟闐闐,若風流雨散,漫乎數百里之間。”
【示例】徒以士之相見,人之相知,必欲軒蓋逢迎,朝游夕處,亦常煙波阻絕,風流雨散。 ——唐·楊炯《送海孫尉詩序》
【第35句】:風吹云散[fēng chuī yún sàn]
【解釋】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結。
【出處】康濯《春種秋收》:“這事兒是風吹云散,往后誰也不許提啦!”
【第36句】:不歡而散[bù huān ér sàn]
【解釋】散:離開,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通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眾客咸不歡而散。”
【示例】公子大慚,不歡而散。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
【第37句】:煙消霧散[yān xiāo wù sàn]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凈凈。同“煙消云散”。
【出處】巴金《海的夢》后篇一:“我很疲倦,但是我覺得暢快。在流了這么多的眼淚以后,這許多日子來的陰郁的思想都煙消霧散了。”
【第38句】:云集霧散[yún jí wù sàn]
【解釋】像云一樣聚集,像霧一樣離散。比喻人事盛衰,聚散無常。
【出處】漢·班固《兩都賦》:“朝發河海,夕宿江漢,沉浮往來,云集霧散。”
【第39句】:星飛云散[xīng fēi yún sàn]
【解釋】比喻事物四處分散或四散消失。
【出處】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自唐以后至于本朝,以和戎為國是,千里之州……無有捍蔽,一旦胡塵猝起,星飛云散,無有能自保者。”
【示例】普風招呼眾軍上前沖殺一陣,殺得宋兵星飛云散,往后逃命不及。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八回
【第40句】:煙飛星散[yān fēi xīng sàn]
【解釋】形容離散。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舉人、秀才的,呼朋引類,把持官府,起滅詞訟,每有將良善人家拆得煙飛星散的,難道不是大盜?”
【第41句】:盛筵易散[shèng yàn yì sàn]
【解釋】盛大的宴會容易散席。比喻良辰美景不會長存,容易消失。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示例】少年歡樂事,鸞笙鳳管,曲罷宵分。怪盛筵易散,青髩難存。 ——清·王嗣槐《滿庭芳》詞
【第42句】:索然俱散[suǒ rán jù sàn]
【解釋】索然:離散的樣子;俱:全。形容很快離散的樣子。
【出處】《晉書·羊祜傳》:“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第43句】:云開霧散[yún kāi kāi sàn]
【解釋】象煙云消散一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凈凈。
【出處】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尚書右仆射詔》:“干戈所指,云消霧散。”
【示例】云開霧散卻晴霽,清風漸漸無纖塵。 ——宋·陸佃《陶山集·王君儀》
【第44句】:瓦解云散[wǎ jiě yún sàn]
【解釋】像瓦片破碎,云彩分散。比喻群體潰散。
【出處】《史記·匈奴列傳》:“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用矣。”
【第45句】:東零西散[dōng líng xī sàn]
【解釋】這邊一個,那邊一個。形容星散零落。
【出處】明·袁宏道《致蕭允升庶子》:“曾未幾何,而東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繼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會合,何可常也。”
【示例】一霎時,十萬余兵,殺得東零西散,止剩得一個空寨。 ——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錢塘霸跡》
【第46句】:風流云散[fēng liú yún sàn]
【解釋】象風和云那樣流動散開。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
【出處】三國·魏·王粲《贈蔡子篤》詩:“風流云散,一別如雨。”
【示例】今則天各一方,風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 ——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第47句】:五零四散[wǔ líng sì sàn]
【解釋】形容零星渙散。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九回:“眾公子帶領人馬一擁齊上,把各兵殺的五零四散,各自逃生。”
【示例】郭沫若《恢復·懷亡友》詩:“你的生命不消說會長留在天地之間,但我們的革命勢力呀已經是五零四散。”
【第48句】:魄消魂散[pò xiāo hún sàn]
【解釋】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二回:“襲人聽了這話,嚇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薩,坑死我了!’”
【第49句】:雨零星散[yǔ líng xīng sàn]
【解釋】殘敗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潰敗。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九回:“[張清、王英]殺散左哨軍兵,如摧枯拉朽的直沖進來,殺得賊兵四分五裂,七斷八續,雨零星散,亂竄奔逃。”
【第50句】:煙霏雨散[yān fēi yǔ sàn]
【解釋】形容眾多。
【出處】《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絡繹縱橫,煙霏雨散。”李善注:“煙霏雨散,眾多也。”
【第51句】:人離家散[rén lí jiā sàn]
【解釋】一家人東離西散,無法在一起安生度日。比喻遇到了災禍。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這三街四巷,憑他是誰,若得罪了醉金剛倪二街坊,管叫他人離家散。”
【第52句】:樹倒猢孫散[shù dǎo hú sūn sàn]
【解釋】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臺,隨從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出處】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示例】若應了那句樹倒猢孫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詩書舊族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
【第53句】:云屯飆散[yún tún biāo sàn]
【解釋】聚集如云,分散如風。形容來往迅疾。
【出處】嚴復《原強》:“騎射馳騁,云屯飆散。”
【第54句】:星落云散[xīng luò yún sàn]
【解釋】比喻慘敗。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六回:“這大圣把金箍棒幌一幌,碗來粗細,把那伙賊打得星落云散。”
【示例】殺的童貫三軍人馬,大敗虧輸,星落云散,七損八傷。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七回
【第55句】:樹倒猢猻散[shù dǎo hú sūn sàn]
【解釋】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臺,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出處】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示例】你要知道'樹倒猢猻散’,現在樹還沒有倒呢! ——巴金《家》
【第56句】:四離五散[sì lí wǔ sàn]
【解釋】表示不在一起,四散分離。
【示例】打起仗,一家人就四離五散了,親娘老子也見不上自己的兒女。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五
【第57句】:悲歡合散[bēi huān hé sàn]
【解釋】悲哀和歡樂,團聚和離別。泛指生活中的種種境遇和心情。
【出處】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當花對酒,樂罷哀余,通滯屈伸,悲歡合散,至于疾恙躬身,悼懷惜逝,凡所對遇異于常者,則欲賦詩。”
【第58句】:冰解云散[bīng jiě yún sàn]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處】宋·葉適《紀綱三》:“雖分四總管以固捍御,委長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云散,一城之地,劫制于虜,而號令不能及矣。”
【第59句】:鳥獸散[niǎo shòu sàn]
【解釋】形容成群的人象鳥獸逃散一樣紛亂地散去(多形容敵人潰逃)。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報天子者。”
【示例】他們如鳥獸散般四處逃散。
【第60句】:雨收云散[yǔ shōu yún sàn]
【解釋】比喻某種現象已經消失。
【出處】宋·陸游《水龍吟·春日游摩訶池》詞:“惆悵年華暗換。黯銷魂、雨收云散。”
【示例】剛待雨收云散后,兇徒惡黨又依然。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
【第61句】:水流云散[shuǐ liú yún sàn]
【解釋】比喻時過境遷,人各一方。
【出處】宋·陸游《臨江仙·離果州作》詞:“水流云散各西東。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示例】待殷勤寄與,舊游鶯燕,水流云散。 ——元·張翥《陌上花·使歸閩浙歲暮有懷》詞
【第62句】:電流星散[diàn liú xīng sàn]
【解釋】比喻迅速消散。
【出處】清·沈起鳳《諧鐸·獺祭》:“鹯曰:'君善捕魚,我善捕雀,而雀之見我者,往往曉音駭翼,電流星散,以至十不獲一。’”
【第63句】:星離雨散[xīng lí yǔ sàn]
【解釋】比喻在一起的人紛紛別離了。
【出處】唐·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當筵意氣凌九宵,星離雨散不終朝。”
【第64句】:冰消云散[bīng xiāo yún sàn]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處】續范亭《三年不言之言》:“我看當時的情況,好像閻長官滿肚子的勇氣,被郭宗汾的這一席話,說得冰消云散了。”
【第65句】:雨消云散[yǔ xiāo yún sàn]
【解釋】比喻消失得一干二凈。
【出處】瞿秋白《赤都心史》八:“情愛呢?,可知,這甜情蜜意,禁不起——理性一閃,遲早是——雨消云散。”
【第66句】:彩云易散[cǎi yún yì sàn]
【解釋】美麗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滿的姻緣被輕易拆散。
【出處】唐·白居易《簡簡吟》:“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示例】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第67句】:收離聚散[shōu lí jù sàn]
【解釋】收集離散者。同“收離糾散”。
【出處】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收離聚散,咸安其居。”
【第68句】:冰銷霧散[bīng xiāo wù sàn]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處】唐·康駢《劇談錄·郭鄩見窮鬼》:“鄩復問云:'彼之聚斂豐盈,何以遽令散去?’云:'先得計于安品子,其余冰銷霧散。’”
【第69句】:鳥驚魚散[niǎo jīng yú sàn]
【解釋】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同“鳥散魚潰”。
【出處】《南史·宋武帝紀》:“番禺之功,俘級萬數,左里之捷,鳥散魚潰。”
【示例】彼吐谷渾等各有部落,見利則銳敏爭進,不利則鳥驚魚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為國家用! ——《資治通鑒·唐紀·唐文宗開成三年》
【第70句】:云消霧散[yún xiāo wù sàn]
【解釋】象煙云消散一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凈凈。
【出處】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尚書右仆射詔》:“干戈所指,云消霧散。”
【示例】則太上皇帝雖有忿怒之情,亦且霍然云消霧散。 ——宋·朱熹《經筵留身陳四事札子》
【第71句】:魂銷魄散[hún xiāo pò sàn]
【解釋】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二十六回:“眾官一見,俱皆魂銷魄散,目蕩神移。”
【第72句】:星離云散[xīng lí yún sàn]
【解釋】像流星和風雨一樣迅速離散。比喻在一起的人紛紛別離了。
【出處】唐·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當筵意氣凌九宵,星離雨散不終朝。”
【示例】往事像星離云散般,轉瞬即逝
【第73句】:投閑置散[tóu xián zhì sàn]
【解釋】投、置:安放;閑、散:沒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職位或沒有安排工作。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第74句】:悲歡聚散[bēi huān jù sàn]
【解釋】悲:悲哀;歡:歡樂;聚:團聚;散:離散。泛指人世間悲與歡、聚與散的遭遇和心情。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四德記·友餞馮商>》:“且痛飲瓊漿百盞,何苦惜分離,這悲歡聚散,元無定期。”
【第75句】:云屯鳥散[yún tún niǎo sàn]
【解釋】如云聚集,如鳥飛散。形容眾多的人忽聚忽散。
【出處】《后漢書·南匈奴傳論》:“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塵,云屯鳥散,更相馳突。”
【第76句】:骨肉離散[gǔ ròu lí sàn]
【解釋】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出處】《詩經·唐風·杕杜》小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示例】“沖風奪佳氣”,骨肉離散也。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八
【第77句】:枝分葉散[zhī fēn yè sàn]
【解釋】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廣。同“枝布葉分”。
【出處】唐楊炯《為薛令祭劉少監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漢,人神攸贊。開國承家,枝分葉散。三貂赫赫于臺省,駟馬諼諼于里欏!